寶寶的智力與遺傳因素有何關系?
無數事實表明,智慧與才能雖不是完全由遺傳所決定,但是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遺傳對智力發展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目前普遍使用的智力測量標準是“智商”。智商為200分制,即最高的分數是200,最低的是0。
90-110分者屬于正常智力的范圍;120-140分者為聰明人;140分以上的則是絕頂聰明的人或稱天才,分數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0分以下的為智力低下,其中50-70分者屬于愚笨,25-50分者為癡呆,0-25分者為白癡。較高智商父母的子女往往比較聰明,反之亦然。
據統計,父母的智力高、孩子的智力往往也高;父母智力平常,孩子智力也一般;父母智力有缺陷,孩子有可能智力不全。有人長期研究過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發現這些孩子長大后一直保持優秀的才智。他們子女的智商平均為128分,也遠遠超過一般孩子的水平。而對于精神缺陷者,他們的孩子有59%精神缺陷或智力遲鈍。
但是,智力的實際表現還要受到主觀努力和環境的很大影響,后天的教育,訓練以及營養等因素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沒有這一條,再好的遺傳基礎也不行。可以設想,即使是具有特殊腦結構的“神童”,如果一出生就落入狼穴,也只能長成“狼孩”。
自古以來,出現了許多高智能結構的家族,如音樂家巴赫家族的8代136人中,有50個男是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和韋伯家族的幾代人中都有著名的音樂家。我國南北朝時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的兒子祖恒之、孫子祖皓都是機械發明家,又都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智力的這種家族聚集性,一度被認為遺傳決定智力的例證。然而,家庭也是智力發展最基本的環境因素,家庭提供了定向教育培養的優勢條件。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現象,說明了?
本文發布在 www.7ymu.com,所有圖文/視頻/內容,均來自于網絡,所有素材的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與本站無關。本站只是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的空間服務。文章僅作為信息展示使用,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