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表現
早期癥狀與敗血癥相似,表現為嗜睡、拒乳、喂養困難、體溫不穩定、呼吸暫停、嘔吐、腹脹和腹瀉等。
2.中樞神經系統表現
(1)神志異常:嗜睡、易激惹、尖叫、感覺過敏。
(2)眼部異常:雙目凝視、眼球上翻或呈落日征,眼球震顫或斜視,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或大小不等。
(3)顱內壓增高征:新生兒由于前囟、后囟及骨縫未閉,顱內壓增高表現不明顯.前囟緊張、飽滿、隆起已是晚期表現。
(4)驚厥:輕者僅為眼瞼抽動或面肌小抽搐,嚴重者肢體抽動、全身抽搐,四肢肌張力增高,可表現為陣發性青紫、呼吸暫停,甚至昏迷.
(5)其他表現:黃疸、肝大、皮膚瘀點、腹脹、休克等。
1、做好產前保健:每個孕婦均應做好產前保健,避免感冒等發熱性疾病。
2、防止圍生期感染:
(1)生產過程中嚴格消毒:實行新法接生,嚴格消毒接生人員的雙手及接生用具等。
(2)注意皮膚,黏膜護理:產后應注意新生兒皮膚護理,防止臍部被水或尿液浸濕,浸濕后要及時消毒處理,護理好新生兒的皮膚,黏膜,防止損傷和感染,小兒啼哭不要讓淚水流入外耳道,如流入應及時處理。
(3)母乳喂養:進行合理喂養,以增強新生兒抵抗力。
(4)減少感染機會:注意小兒與有感染的人員隔離,減少感染機會。
3、積極防治新生兒敗血癥:一旦發現有感染灶應迅速治療,使用抗生素并處理局部感染部位,積極防治新生兒敗血癥,防止細菌侵入腦膜引起化膿性腦膜炎。
早期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減少病死率和后遺癥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1.可酌情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控制驚厥,可用苯巴比妥、安定等。
2.對癥處理
止痙使用苯巴比妥;顱內壓增高時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出現IADHS時限制低滲液體的攝入和補充適當的電解質。
3.支持療法
保證水和電解質平衡和能量的供給,因患兒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腦水腫,每日補液量宜在60~80ml/kg。
4.糖皮質激素
年長兒細菌性腦膜炎可早期使用以減少炎癥滲出,減輕腦水腫和后遺癥的發生。新生兒可酌情使用。
5.抗菌治療
(1)用藥原則:化膿性腦膜炎病情嚴重,進展迅速,應盡早選用最大劑量易進入腦脊液的殺菌藥。腦脊液細菌培養陽性時,應作藥物敏感試驗。
(2)藥物選擇:病原菌不明的腦膜炎,多采用氨芐青霉素加頭孢噻肟,可能為綠膿假單胞菌感染時,加用頭孢他啶。病原明確者,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G+菌至少2周,G-桿菌腦膜炎的療程至少3周。
6.并發癥的治療
①硬膜下積液少量液體不必處理,積液多時應反復進行穿刺放液,2周后量仍多應手術引流。
②腦室管膜炎除全身抗生素治療外可作側腦室引流,減輕腦室內壓,并注入抗生素。
③腦性低鈉血癥適當限制液體人晟,酌情補充鈉鹽。
(1)產前感染:極罕見,母親患嚴重細菌感染時,細菌經胎盤導致流產、死胎、早產,化膿性腦膜炎成為胎兒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
(2)產時感染:患兒多有胎膜早破,產程延長,難產等異常分娩史。大腸埃希菌、GBS可由母親的直腸或陰道上行污染羊水或胎兒通過產道時吸入或吞人,患兒多在生后3天內以敗血癥起病,約30%發生化膿性腦膜炎。
(3)產后感染:病原菌可由呼吸道、臍部、受損皮膚粘膜、消化道、結合膜等侵入血循環再累及腦膜。有中耳炎、感染性頭顱血腫、脊柱裂、腦脊膜膨出的新生兒,病原菌可由此直接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
由于新生兒抵抗力差和腦膜炎癥狀不典型,使早期確診和及時治療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并發癥及后遺癥相對較多。并發癥中以腦室炎、硬腦膜下積液、積膿較多見。
1、腦室炎
腦室系統及其周圍的炎癥。以化膿性腦室液為特征,較一般顱內感染病情兇險,死亡率高。腦室炎是一種以腦室內液細胞增多(100個以上的多形核白細胞)、糖降低及腦室內液出現細菌為特征的感染。它好發于G-桿菌性腦膜炎的早產兒,腦室內異物存留的病人如腦室心房/腦室腹腔分流術、腦室外引流術及穿通傷,以及脊膜膨出的兒童。其中以分流引起者最多見。
其發生率可達65%~90%,甚至100%。年齡愈小、化腦的診斷和治療愈延誤者,則發病率愈高。臨床表現可有患兒經常規治療后,療效和化驗結果不見好轉;病情危重、頻繁驚厥、出現呼吸衰竭或腦疝,腦脊液培養出少見細菌(大腸埃希桿菌、流感桿菌、變形桿菌等),顱內壓增高,已排除硬腦膜下積液及化膿性腦膜炎復發者,確診必須行腦室穿刺術取腦脊液檢查。
2、硬腦膜下積液
硬腦膜下積液是指頭部外傷后硬腦膜下腔大量液體積聚引起頭痛、惡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或偏癱、失語。前囟飽滿或隆起;硬腦膜下穿刺有黃色液體>1ml;顱骨透照及頭顱CT、有助診斷。
治療過程中腦脊液檢查好轉,而體溫持續不退,臨床癥狀不消失;病情好轉后又出現高熱、抽搐、嘔吐。
后遺癥中以腦積水、智力低下等較常見。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