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美國孩子的人際交往教育 你知道該如何培養孩子了么
?的話,就把被拒絕的原因歸結到自己內部因素上了。同樣是這個例子,第一個小朋友歸因的是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如果拒絕的原因是對方玩滑滑梯正高興,那這個因素只是暫時的,等一會他說不定就對蹺蹺板感興趣了,還可以再次邀請他玩;第二個小朋友把對方的拒絕歸因在自己不討人喜歡這種自身特點上,但這種特點是小朋友在短期內很難做出改變的因素,就會讓他感到很無助和自卑。
因此,歸因理論認為當發生了一件壞事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將其歸因為外部因素、不穩定、可控因素導致,那么會感覺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成敗有一定的掌控作用,這樣就會比較積極樂觀、勇于嘗試。歸因風格是人們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積極心理之父塞利格曼認為歸因風格在人們8歲左右的時候就可能成型了,但是這種風格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而改變的。
恰當歸因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 比如,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害羞、不敢交朋友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羞的時候,剛開始和陌生人交流或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時,很多人都會感到緊張和害羞”。這樣引導的話,家長就把孩子目前出現的這種狀態歸因為外部、不穩定、可控因素(是剛上幼兒園這件事和這種暫時的狀態,而不是孩子的內向、膽小等這些內在、不可控的因素);另外,父母這樣說的話,孩子會覺得原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緊張焦慮的情緒會有所緩解。家長對孩子害羞的情緒狀態表示理解,告訴孩子“當你感到害羞的時候,即使跟別人打個招呼,有時候也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但你可以經常練習,練習的越多,就會
本文發布在 www.7ymu.com,所有圖文/視頻/內容,均來自于網絡,所有素材的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與本站無關。本站只是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的空間服務。文章僅作為信息展示使用,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