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的口腔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牙齒健康會給他們帶去很多好處:
1.享受美食:除了能保持乳牙健康,還能讓孩子享受各種美食,確保營養均衡。
2.增強咀嚼功能:良好的咀嚼功能可以強健牙齦、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消化并且殺菌消毒。
3.美白牙齒:牙齒的色澤和硬度不僅受遺傳影響,還與日常護理有關,所以口腔護理可以保持牙齒潔白。
4.保證恒牙頜骨發育:健康完整的乳牙也能保證恒牙的健康發育,而且還促進頜骨以及面部其它骨骼的健康發育。
5.預防齲齒:齲齒是比較常見的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引起牙髓炎等問題,而做好護理就可以有效預防齲齒問題。而齲齒是一種常見的牙齒疾病,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很容易并發牙髓炎、跟肩周炎等疾病,并且還會影響到恒牙萌發以及頜骨的發育。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功能和營養吸收,致使孩子發育緩慢。
1、當孩子第一顆牙齒萌出后,家長就要用指套式牙刷,以輕柔、簡短的來回動作清洗幼兒牙齒。每天最少做兩次,一次在早餐后,另一次在睡覺前。若能在幼兒每次吃東西后就清潔牙齒,當然更理想,這樣可使孩子盡早地樹立起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注意事項:一般在牙齒和牙床交界處及兩顆牙齒之間的區域,特別容易積存黃色乳酪狀粘性物,它是由食物殘屑和細菌堆積而成,一般稱它為牙垢。它很柔軟,只要稍微擦拭就可以清除掉。要仔細地除去它,要不然很容易從那兒開始蛀牙。
在擦拭嬰兒牙齒時,請不要用牙膏,并要注意上顎乳臼齒的外側和下顎乳臼齒的內側面、上下乳臼齒的咬合面是否徹底擦拭干凈。伴隨著更多的牙齒萌出,牙縫間的清潔則需要使用牙線。
2、到兩歲半左右,幼兒全口乳牙長齊后,就要開始教幼兒刷牙。
首先,要為幼兒選擇合適的牙刷。由于孩子的手和嘴與成人不同,需要使用刷毛柔軟、刷頭小巧的兒童牙刷,這樣才能更好地清潔牙齒、保護牙齦。
其次,要選用合適的牙膏。一般孩子的牙齒出齊后才可以使用牙膏,這樣可以防止孩子誤吞牙膏。使用牙膏時,必須使用含氟素的牙膏。同時,牙膏的份量應大約為一粒青豆大小,避免寶寶不能把過多的牙膏清洗干凈。可選用兒童牙膏,因為兒童牙膏的配方是針對兒童的,而且兒童牙膏通常都有水果香味,可以提高小孩的刷牙興趣。
一、長牙階段
寶寶大約在6~7個月大時,開始長出第1顆牙,到了1歲,通常已經長出6~8顆乳牙。寶寶長出乳牙時,父母要為寶寶徹底做好牙齒清潔的工作,才能維持口腔健康,預防奶瓶性齲齒的發生。
二、刷牙階段
寶寶一歲之前——家長可以用指套牙刷或者紗布蘸水刷。
寶寶一歲以后——可以用嬰幼兒的牙刷刷牙,但是不建議用牙膏。
寶寶三歲以后——就要用牙刷和牙膏。可以給寶寶用一些可以吞咽的牙膏。
媽媽可以通過“刷牙游戲”幫他建立口腔保健習慣,由于兩歲左右的幼兒對正確刷牙的方式仍然沒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因此家長應親身示范,教會孩子正確刷牙。
三、預防齲齒階段
通過刷牙能祛除細菌,但很多地方清理不到不到。有些溝底很深,那里面的細菌就容易導致齲齒。兩個牙齒相近的地方,也不容易刷到。下后牙主要是磨牙,窩溝很深,容易產生齲齒。除了早晚各一次的刷牙外,家長還要定期帶寶寶到醫院檢查,對于齲齒要早發現早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寶寶乳牙有齲齒也一定要治療。換牙需要六年多的時間,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不光會影響著一顆牙齒,也會影響全身的健康。不經過及時的治療,很影響牙齒發育,對以后換牙后的恒牙也有影響。家長也不必擔心孩子會不配合,醫生都有辦法的。
四、其他常見寶寶口腔問題
嬰幼兒免疫力低下、皮膚粘膜的屏障功能也差,常因感染、外傷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引起口腔粘膜糜爛、損傷而致病。
(一)感染性口炎
感染性口炎在嬰幼兒較多見,可單純發病也可繼發于腹瀉、營養不良、急性感染、久病體弱等全身性疾病時。主要有以下三種:
A、鵝口瘡:又名雪口,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此病與新生兒出生時產道感染或乳具感染有關,此外菌群失調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長期濫用抗菌素)。其表現主要是在孩子的口腔粘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可有一處或多處同時發病。這些白膜可以發生在口腔內的任何部位,常見于上下唇內側、頰粘膜、舌面、牙齦、軟硬腭上,有時也能波及到咽部。
開始為乳白色點狀或小片狀,逐漸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微凸起,周邊不紅。不易擦去,若強行擦拭后局部潮紅,可有溢血。一般無全身癥狀,重者可出現食欲低下、拒奶、哭鬧不安、低熱、呼吸困難等。
家庭護理要點:
1、一般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口腔,每日2-3次。
2、面積較大時,可用制霉菌素10萬u加水1-2ml涂患處,一天3次,一般3-4天即可治愈。
3、孩子生病時應正規使用抗菌素以減少本病的發生。
4、對于白膜蔓延到喉頭、氣管、食管乃至血液的嚴重病兒必須及時送醫院治療。
B、皰疹性口炎:是Ⅰ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最易罹患。起病時可有38℃-40℃的發熱,1-2天后口腔粘膜上出現小水皰,可為單個,也可成簇。小水皰破潰后形成很淺的潰瘍,上面有黃白色膜樣滲出物,周圍有紅暈。
患兒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煩躁哭鬧、拒食吐奶等表現。本病終年可以發生,冬春季為流行高峰,具傳染性,可在托幼機構群體發病。若不經治療,經過l-2周會自愈,但容易復發,反復發作者通常與微量元素鋅的缺乏有關。
家庭護理要點:
1、急性期多為對癥處理,如退熱、鎮靜,局部可用皰疹凈(研細涂之)或中藥錫類散。
2、保持口腔清潔,勤喂水,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以減少刺激。
3、應補充微量元素鋅,可起到預防復發的作用。
C、細菌性口炎:它多于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抵抗力降低、口腔不潔情況下發病。可發生于口腔粘膜各處,以舌、唇內、頰粘膜多見。初起為粘膜充血水腫,然后出現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上面覆蓋厚厚的灰白色假膜,易于擦去,擦拭后創面可見出血。全身反應與感染的嚴重程度有關。
家庭護理要點:
1、如感染嚴重、癥狀明顯、口炎范圍大時,應盡早就醫給予抗生素靜滴或肌注。
2、局部可涂金霉素甘油、中藥養陰生肌散、以及2%利多卡因止痛。
3、加強口腔護理及對癥治療。
(二)奶瓶性齲齒
奶瓶性齲齒是幼兒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父母常任由幼兒吸吮奶瓶而進入夢鄉,放縱牙齒泡在乳汁、尤其是加糖的牛奶中,如此不良習慣久而久之,使整排牙齒發生嚴重的齲齒,還會造成齒列不整。
家庭護理要點:
1、哺乳完畢后,用紗布或牙刷沾水清潔牙齒表面,建立幼兒喜愛口腔清爽的感覺,盡早戒除奶瓶喂食的方式。
2、照顧好乳牙,讓它不要因嚴重齲齒過早脫落,而導致齒列不整;若發現齒列不整,盡早就醫。
(三)創傷性口炎
多因外傷、硬物擦傷或新萌出乳牙的創傷,使相應的口腔粘膜損傷。病損無定形,與受力方向、力度大小有關,多為單個損害。
以下為兩個嬰幼兒特有的創傷性口炎:
1、嬰兒舌系帶潰瘍:是由于新萌出的乳牙切嵴銳利,或同時有舌系帶過短,以致兩者反復摩擦形成潰瘍,久之進一步形成較硬的纖維瘢痕,影響舌的運動。
2、貝氏口瘡:有的嬰兒經常吮吸拇指、異物(如玩具等),反復多次后可在粘膜較薄的上頜翼鉤處形成對稱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
家庭護理要點:
1、治療此類疾病關鍵在于去除創傷刺激因素,如糾正不良習慣、磨改過銳的切緣、牙尖等。
2、局部涂抹1%龍膽紫等消毒抗菌藥。
3、如舌系帶反復潰瘍已形成瘢痕的,應帶患兒到口腔科行舌系帶矯正術。
(四)地圖舌
地圖舌又叫剝脫性舌炎、游走性舌炎,缺乏微量元素鋅是地圖舌的重要原因。乳牙萌出期較多見,還可能與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以及口腔內的慢性病灶如齲齒、扁桃體炎有關。常有明顯的家族史。
中醫認為是脾濕所致。病損開始時,在舌尖、舌背或舌邊緣上出現一個灰白色微凸的小圓形病區,病區周圍是白色或黃色稍微凸起的弧形邊緣,界限明顯。不久中央下陷,白色褪去,變成火紅。病區可逐漸擴大,最后融合成為邊緣不齊的地圖狀,故稱“地圖舌”。病損有自行緩解和愈合的可能。小兒常無不舒服的感覺,有的出現輕度麻、刺等不適感,個別小兒暫時拒食味重的食物。
家庭護理要點:
1、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可補充微量元素鋅,如硫酸鋅、葡萄糖酸鋅、蛋白鋅、鐵鋅氨基酸等。服用中藥,消除脾胃濕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2、保持口腔清潔,減少繼發感染。
1、乳牙是要替換的,齲齒無需治療
經常會聽到這種觀點,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當乳牙出現齲齒,應盡早治療。
2、小孩自己刷牙就可以了,不需要大人幫助。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一般從孩子萌出第一顆牙齒開始,就應該為孩子進行口腔清潔;一周歲以后,開始為孩子用牙刷進行刷牙;3周歲以后,開始使用牙膏。因嬰幼兒時期,孩子行為能力有限,而刷牙又是一個精細的動作,所以,單靠孩子自己刷牙,是達不到清潔牙齒的效果的。嬰幼兒時期甚至整個學齡前期,家長都應該為孩子清潔牙齒。
3、乳牙反咬合不必馬上矯正,等12歲牙齒都換完再治療也不遲。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乳牙反咬合應盡早治療。牙齒反咬合,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影響上頜骨的發育,使其發育受限,影響面型,影響美觀;二是會對顳下頜關節產生不良影響,為成年的顳下頜關節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當乳牙完全萌出后,只要孩子能配合醫生,牙齒反咬合的治療就要盡早進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4、孩子不易入睡,含著奶瓶睡覺是一種好的催眠方法。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含著奶瓶入睡,奶瓶內的液體會浸泡在牙齒周圍,成為口腔內致齲細菌的極佳培養基;另外,奶瓶液體中的碳水化合物會被細菌分解產酸,侵蝕牙齒,使牙齒脫礦溶解,形成齲齒。
臨床上許多嚴重的嬰幼兒齲的病例均有含奶瓶睡覺的病史,奶瓶內往往是配方奶粉、糖水、秋梨膏水等。可見,含奶瓶睡覺是一種危害嚴重的不良喂養習慣,千萬不要給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一旦有這樣的習慣,應徹底和盡早改掉。
5、母乳喂養是最好的喂養方式,因此可以延長喂養。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6個月內母乳喂養是最佳的,但6個月后,母乳中的營養成分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生長需要。而延長母乳喂養,有的孩子甚至時時含著媽媽的奶頭,往往是導致嬰幼兒齲齒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臨床上許多嚴重的嬰幼兒齲的病例均有延長母乳喂養的病史。有的孩子母乳喂養延長到兩三歲。
6、只要孩子喜歡,奶瓶喂養可以一直喂到3歲。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奶瓶喂養最遲可到1歲半,其實,在孩子10個月的時候,可以鍛練孩子開始使用杯子。如果延長奶瓶喂養,甚至延長到3歲,而且每天喂奶的次數過多,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嬰幼兒齲齒。
7、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喜歡吃零食、喝飲料,就隨他吧。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零食和飲料往往富含蔗糖,增加進食的頻率,也就增加了患齲齒的風險。許多孩子因為過度吃零食、喝飲料,導致嚴重的乳牙齲齒。
睡前千萬不要吃零食喝飲料。飯前吃零食喝飲料會影響孩子的正常進餐,也不提倡。零食和飲料可以在飯后用,但要注意進食之后,及時進行口腔清潔。
8、孩子到了牙齒該萌出的時間,就一定萌出。
牙齒萌出的時間,個體差異很大,因此,孩子之間會有所不同。但只要在正常的萌出時間范圍內,就是正常的,具體內容,詳見上一期的雜志。
9、寶寶的乳牙不會有問題,不需口腔檢查。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嬰幼兒第一次口腔檢查應在第一顆牙齒萌出后,最遲在12個月之前。因為,通過口腔檢查,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不良的喂養習慣,是否存在早期的口腔病損,防患于未然。在齲齒出現的早期。
因為牙齒的表面沒有明顯改變,家長很難自己發現。如果不定期檢查,齲齒往往發展到晚期,有明顯的癥狀時才會被發現,但這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孩子遭受的痛苦也大。
有的家長怕孩子小,不能配合,這樣往往使齲齒進一步發展,導致牙髓(牙神經)炎和牙根尖周圍炎,造成的危害和痛苦更大。從孩子幾個月牙齒開始萌出到3歲,乳牙齲齒都可以到兒童牙科醫生處得到完善治療。
1.不良的母乳喂養習慣
自主延長母乳喂養時間,有的孩子2-3歲時還吃母乳。孩子每天含著乳頭,非常容易出現齲齒問題。
2.不良奶瓶喂養習慣
奶瓶喂養時間過長、叼著奶嘴睡覺等等,也可能導致孩子出現齲齒問題。此外喂養姿勢錯誤,也可能致使孩子出現牙列不齊的問題。
3.小兒時期口腔清潔不良
不清潔牙齒、不教孩子如何刷牙、孩子清潔牙齒不規律等等,可能致使其出現齲齒問題。
4.甜食使用過多
吃甜食過多,或者在吃甜食之后沒有及時做清潔,也會導致齲齒問題。
5.吮指等不良習慣
吮指、啃指甲、咬上下唇等習慣,容易導致孩子牙齒出現齙牙、地包天等牙齒畸形問題,要及時改正。
6.安慰奶嘴使用過頻
安慰奶嘴雖然可安撫孩子心情,但是不可頻繁使用,即使使用也不可超過十個月。
7.沒有進行口腔檢查
不定期做口腔健康,就沒辦法及時發現口腔問題,從而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影響孩子的口腔健康。
(1)多給孩子喝溫開水或溫牛奶,每天少量多次。
(2)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飲料。
(3)做好口腔清潔衛生,避免用不衛生的毛巾去擦口腔。
(4)到醫院請醫生給予一定的藥物治療,如在潰瘍處涂 維生素b、維生素c、康復新等;霉菌感染的可涂制霉菌素甘油;適當補充一些B族維生素。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