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發腸套疊有兩個基本條件:局部器質性誘因和腸蠕動反常。
其發病機制大多認為是由于腸蠕動失去其正常的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其近端則有劇烈的蠕動,逐步將痙攣段推入遠端腸腔內。
在小兒,能引起腸蠕動紊亂的因素有腸炎、飲食改變、高燒等。
鑒于1歲以下的乳兒發病率最高,此時往往是幼兒斷乳及改變食物的年齡,有人認為隨著食物的改變,腸道內細菌也起變化,易引起黏膜下Peyer斑炎癥腫脹而誘發腸套疊。
嬰幼兒腸套疊大多數發生在回腸末段50cm,該處Peyer斑也最多。蛔蟲所產生的毒素能刺激腸道引起腸蠕動紊亂。腺病毒感染時,回盲部腸壁淋巴組織發生炎性增殖,在腸腔內形成一個環狀或隆凸的突起。鄰近腸系膜淋巴結也發生腫大,并可壓迫腸管;同時腺病毒感染者腸運動機能常易發生紊亂。
同樣機制,當腸壁存在有腫瘤或其他器質性病變時,蠕動波將腫瘤及病變腸管推向遠端時,牽拉該段腸管一起套入遠側腸腔而引起腸套疊
小兒腸套疊的臨床典型的表現為陣發性腹痛、嘔吐、血便和腹內腫塊四聯征及全身情況改變。
1.腹痛 腸套疊的主要癥狀。以典型的痙攣性腹痛就診者為90%以上。腹痛突然發生,陣發性疼痛。患兒表現為突然性劇烈哭鬧、尖叫,面色蒼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多于數分鐘內平靜,短時間隔后再次發作。間歇期內,神志自如。多次發作后間隔縮短,間歇期嗜睡,24h以后則發作頻繁度可能下降,腹痛劇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蓋。發生腸壞死、腸麻痹后,腹痛可失去陣發性發作特征。對晚期就診患兒要仔細詢問陣發性哭鬧病史。此外,約有不足10%的嬰兒可表現為無痛型腸套疊,就診時即已精神萎糜、嗜睡、多因疼痛刺激劇烈或大出血引起休克所致。
2.嘔吐 為腸套疊的早期癥狀。多因腸系膜被牽拉而產生的反射性嘔吐。吐出物為胃內容物或腸內容物。患兒常常拒絕哺乳或飲食。較晚期發生嘔吐物為糞臭性液體,此說明腸套疊引起梗阻已十分嚴重。
3.便血 是嬰兒腸套疊的一個特征。起病24h內可有便血出現,多為暗紅色果醬樣便。有時為深紅色血水,也有時僅為少許血絲。回結腸型腸套疊早期就有血便。小腸型腸套疊血便出現較晚,無自行排便者,肛管直腸指診指套可見染血。
4.腹部包塊 約80%的病例腹部可觸及腸套疊所形成的腫塊,腫塊多沿結腸區分布。表面光滑、可活動,形狀為臘腸或香蕉狀,中等硬無壓痛,略帶彈性。此為確立腸套疊診斷最有意義的體征。
5.全身情況 隨著腸套疊病情的進展,患兒逐漸出現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重病容。48h后可出現腸壞死,產生明顯的腹膜炎體征。全身情況惡化,表現出發高熱,嚴重脫水以及電解質失衡的明顯中毒癥狀與休克征象。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癥之一,是指某段腸管凹陷入其遠端的腸管,像收起單眼望遠鏡一樣。發生的年齡大都在5個月至1歲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歲以內,尤以5個月至9個月大最常發生,男嬰比女嬰多。有些季節性的發作-例如春天的發作-可能與某些病毒的有關。
腸套疊的診斷具有時間性,延誤診斷及治療,常造成嚴重的后遺癥。寶寶發生腸套疊以后,要立即送醫院治療。否則,便會貽誤病情,被套疊部分的腸壁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使腸壁發生環死、穿孔,導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小兒腸套疊的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發病后24h以內及時診斷和治療,效果頗佳,常不再復發或很少復發。
1.非手術治療?常用方法有鋇灌腸和氣灌腸兩種。在X線監視下向直腸內加壓灌氣或灌鋇漿,或在B型超聲監視下灌鹽水,將套入部壓回使其復位。早期病例90%可以復位。晚期腸壞死有穿孔危險者應開腹手術復位和腸切除吻合。
結腸鏡對腸套疊復位治療亦有效,但尚未廣泛開展,有待積累經驗。
復位成功的標準:患兒安靜入睡;腹部腫塊消失;大便由血性轉為黃色;X線檢查證明腸梗阻消失,套疊腸袢已復位。
2.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征
①回結腸型腸套疊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②非手術治療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者,如腸穿孔、腹膜炎或疑有絞窄性腸壞死。
③小腸型腸套疊以手術治療為宜。
(2)手術療法
①需要手術的患兒,術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如補充血容量、配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
②開腹復位注意保暖,避免腸管痙攣加重。復位時輕柔捏擠套疊鞘部近端,使套入的頭部后退,切忌牽拉頸部,以防拉斷腸管或系膜血管。
③切除吻合。凡不能復位后,腸管壞死,甚至腸管顏色轉紅,而漿膜損傷嚴重或腸蠕動不恢復者,均應行腸切除術,并且應切除到腸管完全正常的部位,再行端端吻合。患兒一般情況不良或腸壁活動能力不肯定者宜暫行造瘺術。以后二期吻合。
1.保持孩子的腸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變小兒的飲食,輔助食物要逐漸添加,使小兒嬌嫩的腸道有適應的過程,防止腸管蠕動異常。
2.平時要避免小兒腹部著涼,適時增添衣被。預防因氣候變化引起腸功能失調。
3.防止腸道發生感染,講究哺乳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1)黑豆醋冰飲
原料:黑豆700克、醋200克、蜂蜜30克、郁金100克、冰糖250克、水600克。
制作方法:
1.將黑豆粒,黑豆醋放入榨汁機內。
2.加入蜂蜜,冰塊及涼開水。
3.打勻裝杯即可。
健康提示: 本食療主治腸套疊等疾病。
2)蜂蜜拌蘆薈
原料:
蘆薈100克、白果(鮮)200克、蜂蜜400克、鹽5克。
制作方法:
1、蘆薈葉洗凈,去皮,葉肉切成細片;
2、銀杏去皮,在水中煮熟,去薄皮,除水分,加入少許鹽;
3、蘆薈、銀杏裝入瓶中,倒入一小杯蜂蜜,瓶口密封保存即成。
1.細菌性痢疾 發病急,伴有嘔吐和腹痛,同時大便可帶血而與腸套疊相混淆。但細菌性痢疾大便次數頻繁,含大量黏液和膿血,早期體溫即可高達39℃以上,腹痛不及腸套疊劇烈,腹部無腫塊捫及,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和吞噬細胞。而腸套疊大便鏡檢以紅細胞為主。偶爾有腸套疊繼發于菌痢之后,應加以注意。
2.闌尾炎 2歲以下的嬰兒患急性闌尾炎者少見,且闌尾炎一般無血便,其腹部腫塊發生較腸套疊為遲,多在闌尾炎未及時手術形成包裹性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
3.蛔蟲性腸梗阻 病兒多有排蟲史,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有時可吐出蛔蟲。多數可在臍周或右下腹部捫及條索狀或香腸樣腫塊,指壓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竄動感。X線檢查,平片可在腫塊處見多條蛔蟲影;鋇劑灌腸常可見蛔蟲團在擴張的腸袢內呈典型的面條狀或叢集小圓形充盈缺損。
4.腹型紫癜 表現為腹痛、嘔吐、便血等癥狀。多見于5歲以上兒童。糞便暗紅色或血紅色,腹部有壓痛,但無腫塊,可并發皮疹、關節痛或血尿。值得警惕的是,腹型紫癜由于腸功能紊亂,可并發腸套疊,必要時可做X線檢查加以鑒別。
5.出血壞死性腸炎 臨床上多表現為便血、腹痛、嘔吐。大便呈洗肉水樣,伴特殊腐敗腥臭味,早期即有高熱和全身中毒癥狀。
6.其他 尚有絞窄性內疝、腸扭轉、結腸息肉等腸道出血性疾病,有時亦可誤診為腸套疊,均可經查體和必要的輔助檢查進行仔細鑒別。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