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并子宮肌壁間肌瘤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宮肌瘤,它可是子宮恢復的“攔路虎”。倘若在你產后恢復階段出血量過多,并且在產后半個月撫摸下腹仍然有硬物,這或許就是子宮肌瘤在作祟了,趕緊到醫院進行治療吧。
2.產婦年齡自身原因
“大功臣”的恢復跟產婦自身也有很大的關系,倘若產婦年齡太大,或者身體素質不佳、流產過多、生育過度,或者是生了多胞胎等等,都會影響恢復的進度。
3.胎盤或胎膜的殘留
倘若子宮沒能將胎盤和胎膜擠出,使它們仍然殘留在宮內,就會導致下身不斷出血,甚至會引發身體上的“血崩”。
4.排尿困難
生完寶寶后,倘若你排尿困難,體內尿液無法正常排出,膀胱就會過分豐滿,子宮難以恢復到原先在盆腔的位置。
5.合并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癥
倘若你不好好呵護這位“大功臣”的話,就會引發這兩種婦科炎癥,并導致下身不斷出血。
6.子宮蛻膜脫落不全
女性在生完寶寶7天左右,蛻膜就會基本脫落,倘若這個時間段未能全部脫落,就會造成產后出血。
7.子宮過度后屈
直接導致女性體內的惡露無法被正常排出。
產后子宮的復原主要包括子宮體,子宮頸和子宮內膜三部分。子宮恢復主要是動作的持續收縮,從分娩時將胎兒及胎盤擠出,接著將惡露排出,此后子宮不斷收縮形成血塊達到止血效果。最后,子宮再次擠壓,將血塊排出使子宮體積縮小。
1.子宮體的恢復
胎盤娩出后,子宮會即刻收縮,可以摸到腹部呈球形很硬的子宮體,其最高處與肚臍水平同高。之后,子宮體高度每天會降1-2厘米,約在分娩后10-14天,子宮變小降入小盆骨腔內。
2.子宮頸的恢復
生產剛結束后時,因為子宮頸充血水腫,而變得極其柔軟,子宮頸壁很薄,7天后才能恢復原狀。7-10日后子宮頸內口關閉,直到分娩后大約4周,子宮頸才能恢復正常大小。
3.子宮內膜的恢復
胎盤、胎膜與子宮壁相分離,經由母體排出后,會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長出新的子宮內膜。分娩后約10天,除了胎盤附著面,其余部分的子宮腔會完全被新生的內膜覆蓋。剛生產后,胎盤附著部分的子宮壁面積有手掌那么大,產后約2周,直徑縮小到3-4厘米,直到產后6-8周愈合。
產后子宮恢復是否良好,可由以下兩項表面指標做出判斷:
1.觸摸子宮
剛生產后,女性需檢查子宮底,可從肚臍處摸得到,如果恢復良好,則在兩星期左右就無法摸到子宮,除非是有子宮肌瘤。
2.觀察惡露顏色
產后,女性要仔細觀察惡露的顏色,看看是否是按照鮮紅,暗紅,深黑,淡紅色,無色這樣的變化順序,倘若出現異常需及時去醫院檢查。
1.堅持母乳喂養:產后堅持母乳喂養,這對子宮的恢復是非常有利的。這是因為,在乳頭和乳暈上有著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寶寶的吸吮刺激可以通過這些感覺神經末梢傳入腦部的垂體后葉,使催產素合成增加,并釋放至血液循環后促進子宮肌肉的收縮,進而加速子宮的復舊。但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一些產婦卻由于擔心影響乳房的美感而在產后拒絕母乳喂養,或者因為剖宮產術后早期傷口疼痛,未能及時開奶,最后因乳腺管不暢而影響了乳汁的分泌,最終不得不終止了母乳喂養,寶寶失去寶貴母乳的同時,也影響了母親的康復。所以,建議新媽媽們要盡可能地堅持母乳喂養,不論對新生寶寶還是對母親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時,新媽媽們也要保持愉悅的心情,以便更好地促進母乳喂養及產后子宮的恢復。
2.產后按摩:新媽媽們在生完孩子后,可以經常在自己小腹上順時針輕輕地按摩,通過在按摩過程中對穴位的刺激,間接增強子宮肌肉的興奮性,促進宮縮,再加上適當的按摩壓力,可以幫助子宮內淤血的排出,從而有利于子宮逐漸恢復到孕前狀態。此外,女性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腹壁、盆底肌肉及筋膜都會受到明顯的牽拉而呈現出松弛的狀態,產后如果對骶尾部進行按摩,也可以促進盆腔肌肉的收縮,增強筋膜張力,從而帶動子宮韌帶的運動而達到消除盆腔淤血,最終也是可以幫助子宮恢復的。
3.中藥足浴熏洗:目前有些醫院的產后康復科有對產婦采用中藥制劑浸泡雙腳的方法,這其實是通過在足浴的過程中,利用水的溫熱作用對足部的穴位經絡等進行刺激,使得全身血管擴張,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恢復臟器正常的功能。而且這些中藥制劑里的成分對子宮的復舊也是很有幫助的,比如說益母草有活血化瘀、促進瘀血、惡露排出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活血功效,既可補產婦產后之虛,也可祛除產后之瘀。
4.低頻脈沖電療法刺激:有條件的產婦也可以通過產后康復治療儀的低頻脈沖電療法刺激來促進子宮恢復,這種治療方法相對來說比單純的按摩或運動效果會更明顯一些,它主要是通過低頻電療刺激來改善微循環和盆腔肌肉,從而帶動子宮的運動,并促進宮內淤血的排出,進而達到子宮的恢復。
產婦把手放在肚臍周圍,觸摸尋找子宮位置,如感覺不到腹部有一個圓形硬塊,就需要做子宮環形按摩,借此加速子宮的收縮。子宮收縮的同時,惡露也會隨之排出體外。由于子宮變硬表示收縮情況良好,所以,自然產的產婦在產后24小時內,應隨時按摩,必須做到子宮變硬才能停止。
1.胯部牽拉。平臥,一條腿彎曲,另一條腿伸直并屈曲足部,即足跟用力向前,使這條腿扭長,然后再向回縮,使腿縮短。注意膝蓋不要彎曲,背部也不要弓起。
2.踏步。平臥后雙腳前伸活動,也可抬起,上下踏步。這是產后可以做的第1項有助于防止踝關節和足部腫脹的運動。
3.貓步練習。雙手雙膝著地,背部平直,雙手正好垂直于肩。向前蜷起一條腿,使膝蓋觸到前額,現將腿向后上方伸直,抬頭伸長頸部,注意從頭到腳跟形成一條直線,維持幾秒鐘,放下。交替做另一側。
4.起步。坐直,雙臂在胸前抱攏,吸氣,骨盆向前抬起,再慢慢向后,直到腹部肌肉緊張起采,維持一段時間。此時盡量保持正常呼吸。坐下、放松。
5.仰臥。平臥,雙膝彎曲,兩臂平伸放在大腿上,抬起頭和雙肩,使雙手觸到膝蓋。當孩子3個月時,可以試一試盆底肌肉。雙腿離地向上跳,同時用力咳嗽,如果有小便失禁,就應經常做盆底肌肉練習。6個月時如仍無好轉,就應去看醫生。
6.腹肌。平躺在床上,雙膝屈起,雙手放在腹部。收縮臀部,將后背壓向床面,然后放松,多次反復。同時也可做盆腔練習。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