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捏脊,是通過給孩子推拿進行治療的方法。即捏拿孩子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不僅可以調和陰陽,疏通經脈,活絡筋骨;而且還能加強氣血運行,改善五臟六腑的功能。想要增強小朋友的免疫能力,就要充分刺激他們的植物神經節和神經干,而捏脊就是不錯的選擇。它能促進臟腑功能正常運轉,達到預防部分疾病的目的。其中在健脾和養胃方面,捏脊的治療效果最佳,而臨床上,通常用來治療孩子的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等癥狀。此外,還可以作為保障身體健康的按摩。
1、捏脊療法,即用兩只手的大拇指指肚與食指外側中間骨節,循序漸進地捻拿孩子后背,這是一種中醫療法。通過刺激小朋友身體的植物神經干和神經節,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促進臟腑正常運轉,達到預防部分疾病的目的。
2、督脈,即在背部的正中央,膀胱經,即督脈的兩側。捏拿孩子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不僅可以調和陰陽,疏通經脈,活絡筋骨;而且還能加強氣血運行,改善五臟六腑的功能。
1、讓孩子平趴在床上,即臉朝下平躺,背部放松,保持與床平行的狀態。
2、大人立于孩子的正后方,雙手除了拇指和食指外,保持半握拳狀。
3、雙手食指彎曲,用其與拇指相鄰的第二關節處側面,輕輕抵靠在寶小兒的尾骨,(脊椎的最后一段骨節),拇指與食指一同輕捏住皮膚,并溫柔地慢慢往上拉起;雙手互相交換,循序漸進地沿著脊椎往上拿捏,一直捏拿到脖頸后與肩膀平行的骨頭突出部位為止,如此為捏脊療法的一組動作。
4、按照這樣的捏脊動作,連續捏拿四組,不過,每當捏拿三下,就需要將背部的皮膚往上提拉一下。接著,再做兩次第一組動作。
5、最后,捏脊人用雙手的拇指,各自從上往下的沿著脊柱,按壓脊柱的兩側,三到五次即可。
6、捏脊不可做的太頻繁,一般情況下,一天一次,一個療程的持續時間為七到十天。倘若效果不是很明顯,可以給孩子接連做兩個療程。
正確的捏脊技巧,可以事半功倍。
1、捏脊作用部位在背部的正中央,從脊椎的最后一個骨節,沿著督脈循序漸進地往上捏,直至頸椎附近,即與肩平行的突出骨節部位處。倘若孩子面部疾病的表現較為顯著,例如雙目赤紅、牙齦潰爛、面黃肌瘦、驚悸咬牙等情況,可捏拿到風府穴。等到捏脊結束,應按壓孩子的腎俞穴。
2、準備捏脊時,應使孩子光裸著背部并讓呈現平趴的姿勢,以背部肌肉松弛為主,務必趴直。
3、因為對頸椎處的捏拿比較困難,所以可以用拇指的指腹進行推壓的動作;或者使拇指和食指同時用力,提拉頸部后面的肌肉。
4、捏脊中的做法之一“提法”,即捏拿住肌肉,往上提拉,然后放松一下,使肌肉自行從兩指中脫落。按照“捏三提一法”進行,即每捏三次,往上提拉一次;或者按照“捏五提一法”,即每捏五下,就往上提拉一下;當然,也可以只做捏的動作,不往上提拉。倘若往上提拉,需要配合孩子的承受力,來決定提拉的高度。其中對孩子身心刺激最小的是:采用只提不捏的方式,而使孩子反應最大的做法是:“捏三次提一次”。
5、做捏脊療法時,要按照孩子當時的情況而定,為增加治療功效,可針對背部的某些穴位來決定捏拿的力度。
1、不能在孩子饑餓或過飽時捏脊,最好是在孩子臨睡前或者飯后兩小時后。
2、捏脊前的準備工作:讓整個背部光裸,并盡量維持后背平直、肌肉松弛的狀態。
3、進行捏脊療法時,要調整室內溫度,不可過冷或過熱。捏脊人的手部也不能過涼、指甲不能過長、手法不能過輕或過重,否則都會對孩子產生不良效果。力度要適中,勻速推進,最好能持續捏脊,不要中斷。
4、孩子身體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每次捏脊時間不過長,最好是在三到五分鐘。
5、捏脊的動作要從輕到重,慢慢過渡,以便讓孩子習慣,絕不能過重;要采用捏拿的動作,而不是擰或轉動;捏脊時,要沿著脊椎直線往上,不可隨意改變方向,隨意捏拿。
6、捏脊療法雖說有較多的益處,但是要視孩子年齡而定,適用于六個月至七歲。這是因為一方面,半歲以內的嬰幼兒肌膚吹彈可破,捏脊療法易破壞皮膚的完整性;超過七歲的孩子,背部皮膚相對厚實,不容易被捏拿,影響效果。另一方面,寶寶太小,強制寶寶平趴,就很可能被扭傷,嚴重時,可能導致寶寶呼吸困難。
7、有些情況不能給予捏脊療法,例如脊椎損傷、背部皮膚破裂以及患有皮膚病等。同時,有心臟病、發熱等患兒需要謹慎使用捏脊療法。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