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習慣成自然
人們一旦培養起某種習慣,這些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影響和引導我們。一個品德良好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具備良好生活習慣的人;一個學業有成的學生,必然具有傲人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培養良好的習慣最重要,這是每位父母所要重視的育兒黃金點。
2.三歲看大,五歲看老
諺語有云:“三歲看大,五歲看老。”此話雖有夸大,但也形象地描述了這個階段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可塑性非常強。此時的兒童宛如一張白紙,外界的刺激給他留下的印記非常地牢固,會對他將來造成很大影響。這個時候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一生都大有好處。
3.良好習慣益處多
擁有優秀的生活習慣,對小朋友來說益處多多,不僅對身體好,而且可以讓他們能夠更加大方、勇敢、溝通交流更自在。如小朋友不能保持科學規律的作息習慣,就不能保證有充沛的精力與幼兒園里其他的孩子玩耍嬉戲,這就影響他與同齡人的交往;再如有的兒童衛生習慣不好,飯前便后不習慣洗手,就很難保證自身的健康,不但影響學知識,還影響與同伴的游戲與交往。通過舉這兩個例子 ,無非是想讓父母們認識到生活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前面說過,小朋友是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能擁有優秀的習慣,這需要從小培養。那么,哪些方法有助于兒童良好生活習慣呢?我們可以給廣大父母們幾個建議:
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環境,父母承擔著兒童啟蒙之重任。首先,父母要為兒童創建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在這個家中,父母之間,親子之間可以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只有在這樣一個家庭氛圍中,兒童才能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愛。受到這樣一種良性的家庭氛圍的熏陶,兒童就會充滿自信,對生活更加熱愛,今后的人生道路才會是積極向上的。第二,父母要保持家中環境的整潔有序。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孩子,自然會產生對美的追求,愛護生活環境和生活用品,喜歡把一切都安排地井井有條。最后,父母要把幼兒園對兒童的標準和要求延伸到家中,做到內外一致。
2.因勢利導,曉以利害
幼兒的思維世界非常簡單,只具有追逐利益的本能,沒有所謂是非對錯的概念。這固然是兒童的不成熟之處,但是也可以利用來引導兒童。例如,兒童在玩耍時損壞了玩具,如果家長只知道厲聲斥責,可能會激發兒童逆反心理,結果適得其反。相反的,對他曉之以利害,告訴他玩具一旦損壞,以后就再也沒得玩了,他就會逐漸懂得愛護玩具了。
3.重視父母的榜樣作用,并給予科學引導
兒童的可塑性非常強,非常善于觀察與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舉止。父母是小朋友積極模仿的對象,他們的一舉一動對小朋友的影響都是牢固而深遠的。所以,須知言傳不及身教,生活中處處都要以身作則;生活中面對兒童可能出現的錯誤或不足之處,要給予科學的引導,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批評甚至體罰。提出的要求也不宜過嚴過難,切勿揠苗助長。比如,孩子學習用筷子吃飯,可能不小心把筷子掉在了地上。此時父母不可以粗野地罵他太笨,或是為了不讓他再掉筷子而去喂他,不讓他學著自己吃飯。父母可以叫他把筷子揀起來,鼓勵他多多嘗試,用贊許的目光,溫和的夸獎來認同他所取得的哪怕最微不足道的進步。還有,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往往愛子心切,一切都為了孩子,這便造成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具體表現如自私任性,對老人沒有孝心等。父母可以用我國古老的故事“孔融讓梨”來引導他要學會尊老愛幼。
4.保證在幼兒園和在家中的標準一致性
父母需要記住的是,不能光靠老師方面的努力,在某種意義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為關鍵。一些父母溺愛子女,孩子在幼兒園時嚴格規范,回家后卻放任自流,這肯定是不行的。或者某些要求時緊時松,時而執行時而廢弛。如此,就難于持之以恒。
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知道可以做到以下幾條:
1.有規律的生活
所有的生活內容,如起床、進餐、學習、就寢等,都應當有科學合理的安排,并在每天固定的時間范圍內實施。規律的生活,可以讓兒童身體的各個系統都有規則地工作和休息,做到張弛有度。
2.進餐、睡眠、解手的習慣
這些活動,除了如上所述強調有規律外,還要求:進餐盡可能不要大人喂,獨立地進食;主動按時睡覺,入睡過程不需要父母陪伴;自己有解手的意識,會用座便器等。
3.衛生習慣
飯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更衣,修建指甲,每天洗臉洗腳等。還有,家中環境衛生整潔,個人衣著整潔等。
4.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強的孩子一般表現地自信,活潑,且更有責任感和動手能力。所以,父母應當適當地放手,讓他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起初能否做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做;家長需要的也不是讓他一開始就盡善盡美,而是教會他如何去做,并培養他的勞動意識與習慣。具體的:洗碗,掃地,洗一些小的衣物,讓孩子盡力而為就可以了。
5.理財意識
一是學會節儉,要意識到節儉是美德而不是寒酸的表現;二是學會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錢。
6.文明禮貌
比如,教育孩子進他人門前前敲門;不隨意動他人的東西;與他人約會不遲到等。相反的,有的孩子不知道主動問候來客,有的出口成“臟”,都是極其沒有禮貌的表現。而家長卻往往不以為然。其實,文明禮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教養的表現。一旦兒童養成了這樣的不良習慣,他就會習以為常,更不會想到去改正。
1.選擇與孩子的年齡相適應的教育方式
(1)游戲與競賽
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比如,可以在嘻嘻玩耍中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吃飯,穿衣等,然后把這些活動再引到生活中來。必要時,可以在兒童之間舉行生活技能競賽活動,通過這樣的競賽,使兒童學得的技能得以鞏固,同時培養他們的自立意識與奮斗精神。
(2)童謠與諺語
童謠簡短通俗,瑯瑯上口,為廣大兒童所接受;諺語對仗押韻,言簡意賅,蘊藏著血多古老而質樸的道理。如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就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要合理安排和利用好時間。
(3)正面教育的作用
對兒童的要求,要考慮到他達到這項要求的能力,難度要適中。要給予清晰的講解和細致的示范,用正面的教育來引導兒童。
2.反復練習,養成習慣
習慣都是需要反復訓練才可以養成,所以不但要教會兒童某種習慣,還要加強練習以鞏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監督、檢查,強化優良習慣,以成自然。
3.家園合作,共同教育
(1)家長和幼兒園教師要加強交流,交換意見,互通信息,形成合力,有利于對兒童共同教育。
(2)保證家庭與幼兒園2種環境下,對兒童要求的一致性。只有家長與教師教育兒童的指導思想一致,方式方法科學,才能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