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病變程度的不同,癥狀、體征等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
1.腹痛 為本病主要臨床癥狀,腹痛劇烈,起于中上腹,也可偏重于右上腹或左上腹,放射至背部;累及全胰則呈腰帶狀向腰背部放射痛,常在飽餐后12~48h間發病,疼痛可輕重不一,呈持續性,進食可加劇,水腫型腹痛數天后即可緩解,出血壞死型病情發展較快,腹部劇痛持續時間長并可引起全腹痛。
2.惡心嘔吐 常與腹痛伴發,嘔吐劇烈而頻繁。吐出胃十二指腸內容,偶可伴咖啡樣內容,嘔吐后腹痛不見減輕。
3.腹脹 以上腹為主,早期為反射性腸麻痹,嚴重時為炎癥刺激所致,腹腔積液時腹脹更明顯,腸鳴音減弱或消失,排便、排氣停止,并可出現血性或膿性腹水。
4.腹膜炎體征 水腫型胰腺炎時,壓痛只限于上腹部,常無明顯肌緊張,妊娠期宮底升高,胰腺位置相對較深,使腹膜炎體征出現遲且常不明顯;出血壞死型胰腺炎壓痛明顯并有肌緊張和反跳痛,范圍較廣且延及全腹。
5.其他 初期常呈中度發熱,38℃左右,合并膽管炎時可有寒戰、高熱,胰腺壞死伴感染時高熱為其主要癥狀之一;膽源性胰腺炎可見黃疸;重癥胰腺炎患者可出現脈搏細速、血壓下降,低血容量乃至休克;伴急性肺功能衰竭者有呼吸急促、困難和發紺(ARDS)。也可有精神癥狀、胃腸道出血(嘔血和便血),重癥胰腺炎多有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和多臟器功能衰竭、DIC,少數重癥患者左腰部及臍周皮膚有青紫色斑(Grey-Turner征和Cullen征)。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很多,膽道疾病最為多見,約占50%,其中膽石癥占67%~100%。此病還可能與妊娠劇吐、增大的子宮機械性壓迫致胰管內壓增高、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胰腺血管長期痙攣、感染、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誘發高鈣血癥、噻嗪類利尿藥及四環素等藥物的應用、酒精中毒等有關。
不同程度的水腫、出血和壞死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根據病變程度的輕重,胰腺炎分成急性水腫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兩類。
急性胰腺炎須與急性胃腸炎、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膽絞痛、急性腸梗阻、重癥妊高征、腸系膜血管栓塞等及妊娠合并癥鑒別。妊娠合并胰腺炎時由于胰腺位置深,且炎癥滲出物刺激常誘發宮縮,使腹痛與宮縮痛不易鑒別,產科醫師須注意與早產及臨產癥狀相區別;在胰液累及腹膜、腸系膜導致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時可出現肌緊張、壓痛、休克癥狀,此時須與胎盤早期剝離相鑒別。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來勢兇猛,病情進展迅速,預后極差,是妊娠期母嬰死亡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一經診斷即應根據病情輕重,確定處理原則,早期確診重癥胰腺炎是減低母兒死亡率的關鍵。
1.非手術治療 適用于急性胰腺炎初期、輕型水腫型胰腺炎及尚無感染者。妊娠期合并急性胰腺炎主要是保守治療:
(1)禁食、胃腸減壓:保持胃內空虛、減輕腹脹、減少胃酸分泌,給全胃腸動力藥可減輕腹脹。
(2)補充液體防治休克:全部經靜脈補充液體、電解質和熱量(依靠完全腸外營養),以維持循環穩定和電解質平衡,改善微循環保證胰腺血流灌注。
(3)解痙止痛:診斷明確者發病早期可對癥給予解痙止痛藥,如哌替啶、解痙藥阿托品、山莨菪堿,禁用嗎啡,以免引起Oddi 括約肌痙攣。
(4)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酶抑制劑:如抑肽酶靜滴、H2 受體阻滯劑、西咪替丁,藥物雖能通過胎盤但病情危重時仍須權衡利弊使用。
(5)抗生素應用:通過細菌培養、藥敏選用敏感抗生素。
(6)中藥治療:嘔吐基本控制后用胃管注入中藥。
2.手術治療 適用于診斷不確定、繼發性胰腺感染、合并膽道疾病、雖經合理支持治療而臨床癥狀繼續惡化者。重癥膽源性胰腺炎伴壺腹部嵌頓結石,合并膽道梗阻感染者,應急診手術或早期手術解除梗阻。
3.產科處理
(1)預防早產:由于炎癥刺激宮縮使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早產率可達60%,故在治療同時須用宮縮抑制劑進行保胎治療。
(2)密切監護胎兒宮內情況:急性胰腺炎繼發細菌感染時,細菌毒素、大量抗生素、孕婦低氧血癥等均可致胎兒宮內缺氧甚至死亡,故診治期間應密切監護胎兒宮內情況。
(3)對終止妊娠及手術時機、指征的選擇目前尚無統一意見。
對于妊娠期任何上腹部疼痛的病人均應考慮到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出現情況積極治療原發病。預防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和避免誘因,例如戒酒,不暴飲暴食,治療高脂血癥等,膽石癥在急性胰腺炎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有急性胰腺炎發作病史的膽石癥病人應擇期行膽囊切除和膽總管探查術。
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蔥、蒜、姜、辣椒、胡椒、咖喱和酒類等。不要吃動物性的脂肪食物,過于油膩的食物。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