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者,稱為產后出血。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并發癥,產后出血過多可導致產褥感染及繼發嚴重的腺垂體功能低下,迅速大量的失血可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產婦生命。居我國目前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應重視產后出血的防治。 其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由于分娩時收集和測量失血量有一定的難度,估計失血量偏少,實際發病率更高。引起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為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礙。以上原因可相互共存或相互影響。
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有有很多,比如子宮收縮力差、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等等,但是,產后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宮縮乏力,胎盤娩出后,胎盤附著部位子宮壁血竇不能關閉而導致陰道流血過多。常見于分娩過程產婦過度緊張、疲勞;應用大量鎮靜劑或者產程中麻醉止痛,以及產程過長、產母衰竭等。當然,巨大胎兒、羊水過多、雙胎妊娠使得子宮過度膨脹,子宮肌纖維極度伸展,亦同樣會影響子宮收縮,導致產后出血。
另外,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時也常導致宮縮乏力,多次生產的孕婦,由于子宮肌肉纖維化,產后子宮收縮不良的機會也增多。多數情況下,宮縮乏力在產程中已有所表現,使得產程進展緩慢,延續至胎兒娩出、胎盤剝離后,由于子宮收縮不良,導致產后子宮大出血,出血量多時產婦會心慌、出冷汗、頭暈、脈細弱,血壓下降,腹部檢查時可發現子宮輪廓不清,質軟。
注重孕期營養:多食用含鈣豐富的食物,或適當補充鈣劑,可以預防分娩時的子宮收縮乏力;孕期預防貧血,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提高準媽媽分娩時對失血的耐受能力。
控制體重:孕期控制體重增加(不宜超過25~30斤),防止胎兒過大(7斤以內為好),減少難產機會。
儲備體力:分娩時,注意休息和營養攝入,保存好體力。
注意衛生:產后注意外陰清潔,鼓勵純母乳喂養,有利于子宮收縮,防止產后大出血。
1、羊水過多、巨大兒、多胎妊娠。由于子宮過度膨脹,使子宮肌纖維過度伸長,產后也不能很好縮復;生育子女過多過頻,使子宮肌纖維發生退行性變,結蒂組織增多,肌纖維減少導致收縮無力等等,也是造成產后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2、有流產史的孕婦。因為流產容易使子宮內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及感染,患子宮內膜炎的機會增加,再次妊娠時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胎盤殘留的發生率相應上升,發生產后出血的幾率也大大增加,而且流產次數越多,幾率越大。女性朋友應盡量避免計劃外懷孕,以保證日后產婦和胎兒的健康。
3、胎盤異常。包括胎盤剝離不全、胎盤粘連、胎盤滯留、胎盤殘留、胎盤植入等,都可造成大出血。
4、精神過于緊張。有些準媽媽在分娩時精神過于緊張,導致子宮收縮力不好,是造成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況下,胎盤從子宮蛻膜層剝離時,剝離面的血竇開放可以出血,但當胎盤完全剝離并排出子宮之后,子宮收縮流血迅速減少。如果準媽媽精神過度緊張造成子宮收縮不好,血管不得閉合,即可發生大出血。另外,產程過長,使用鎮靜、鎮痛藥過多,麻醉過深,也可造成胎盤收縮無力,出現大出血。
1、產后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常為暴發型大出血,易發生休克。一旦發生,護理人員一定要冷靜鎮定,在采取保暖,吸氧,積極促進子宮修復的同時,報告醫師, 保證搶救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立即急檢血型,采配血,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應在短時間內補足失血量,嚴密觀察產婦的脈搏,血壓,呼吸及子宮復舊情況,精確測量出血量,詳細作好特別護理記錄單
2、出血制止,休克糾正,應安慰產婦安靜休息,鼓勵并協助產婦進食,同時密切觀察其出血量,特別是產后2小時內,待產婦情況正常后,方可送回病房。
3、回病房后,護理人員應督促產婦及時排空膀胱,以防脹大的膀胱影響子宮收縮。產后24小時內,仍應密切注意產婦的一般情況,產褥期囑產婦保持外陰清潔,預防感染,注意給產婦營養豐富的飲食,糾正貧血。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