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是新生兒腦損傷的常見形式,與圍生期窒息和產傷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硬腦膜下出血、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腦實質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小腦出血及混合性出血,這病在早產兒中較多見。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預后取決于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的部位,但只要積極干預,就能提高治愈效果。如果出血量多或腦實質、腦室部位出血,會給患兒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據有關資料的統計,在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病兒中約有30%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輕者可無癥狀,腫著可在短期內迅速死亡。注意要癥狀及體征如下:
1、神智改變:煩躁不安、激惹、嗜睡,重者昏迷。
2、呼吸節律不規則,甚至呼吸暫停。
3、顱高壓:前囟隆起,血壓增高,抽搐,角弓反張,腦性尖叫。
4、眼征:凝視、斜視、眼球顫動等。
5、瞳孔不等大和對光反應消失。
6、原始反射減弱和消失。
此外,若患兒不明原因的低體溫、貧血、黃疸、頻繁呼吸暫停及休克等應注意顱內出血的發生。
新生兒顱內出血根據不同的出血部位,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各類型顱內出血的特征性表現主要如下:
1、硬腦膜下出血
主要由于小腦幕或大腦鐮撕裂所致。輕微出血無癥狀;嚴重出血者生后即出現不安、尖叫、雙眼凝視、限局性驚厥、限局性肢體運動障礙;病情危重者呼吸節律不整或呼吸暫停、驚厥嚴重。輕癥預后良好,嚴重病例可因形成硬膜下積液或慢性血腫而導致限局性腦萎縮、局灶性驚厥。
2、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常為橋靜脈破裂所致。突出表現為易激惹,可伴驚厥發作,多數預后良好,少數因蛛網膜下腔粘連而出現腦積水。
3、腦室旁腦室內出血
多見于早產兒。據頭顱B超或CT分為4度。Ⅰ度:腦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腦室內出血,腦室無擴大。Ⅲ度: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大。Ⅳ度:腦室內出血伴腦實質出血。多在3天內發病,75%屬Ⅰ、Ⅱ度出血,臨床無明顯癥狀,預后良好。出血嚴重者神經系統癥狀進展快,出現昏迷、驚厥、呼吸不規則或暫停、循環衰竭,可危及生命。存活者遺留腦積水或其他神經系統后遺癥。
4、小腦出血
病情常急劇惡化,嚴重出血病例由于出血壓迫腦干而致嚴重呼吸功能障礙。
1、支持療法
保持患兒安靜,避免搬動或盡量減少刺激性操作;維持血壓正常,保證熱量足夠供給,注意液體平衡,糾正酸中毒。
2、控制驚厥
有驚厥時可用苯巴比妥或咪達唑侖和地西洋等抗驚厥藥。
3、降低顱內壓
對伴有顱內高壓者可使用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靜脈滴注。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節律不整、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時可使用甘露醇,劑量根據病情決定,一般每次0.25-0.5mg/kg,靜脈推注。
4、止血藥
新生兒顱內出血治療可以使用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絡血)、維生素K1和立止血(reptilase)等。
5、腦代謝激活劑
出血停止后,可給予胞二磷膽堿靜脈滴注,0.1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50ml,每日1次,10-14天為1療程;腦活素2ml,稀釋后靜滴,每日1次,10-14天為1療程。恢復期可給腦復康每日0.2g,連續服藥3個月。
6、腦硬膜穿刺
腦硬膜穿刺主要是用于硬腦膜下出血患兒,每日1次,每次抽出量不超過15ml。
7、出血后腦積水
對新生兒顱內出血后腦積水,可進行腦室穿刺引流,維持7天后撤除。如果頭圍還是繼續增大,可考慮腦積水分流術。
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改善新生兒顱內出血有著很大的作用,正確的護理有利于患兒恢復,爸媽們千萬不能焦慮過度而出現護理上的失誤,進而導致病情加重。
1、嚴密觀察病情:注意生命體征改變,如意識形態、眼癥狀、囪門張力、呼吸、肌張力和瞳孔變化。仔細耐心觀察驚厥發生時間、部位,避免漏診。定期測量頭圍,及時記錄陽性體征并與醫生取得聯系。
2、保持絕對靜臥:減少噪聲,一切必要的治療、護理操作要輕、穩、準,盡量減少對患兒移動和刺激,靜脈穿刺最好用留置針保留,減少反復穿刺,避免頭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顱內出血。
3、合理用氧:根據缺氧程度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濃度。病情好轉及時停用。
4、合理喂養:根據病情選擇鼻飼或吮奶喂養,保證熱量供給。
5、準時用藥確保療效。
6、維持體溫穩定:體溫過高時應予物理降溫,體溫過低時用遠紅外輻射床、暖箱或熱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開。
7、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呼吸功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壓迫胸部,影響呼吸。
8、健康教育:鼓勵堅持治療和隨訪,有后遺癥時,教會家長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加強圍生期保健工作,減少異常分娩所致的產傷和窒息。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很常見的一種腦損傷,是因為缺氧或產傷而引起,其預后不易確定,與導致該病的原因、出血量、部位、類型及其他圍生期因素有關。輕型顱內出血幾乎全部存活,后遺癥0-10%;中型死亡率5%-15%,后遺癥15%-25%;重型死亡率達50%-65%,后遺癥65%-100%。
一般認為足月兒、急性缺氧、20分鐘Apgar評分正常、蛛網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腔出血、小量腦室內出血及額葉小血腫等預后較好。
早產兒或小于胎齡兒、慢性缺氧、20分鐘Apgar評分過低、大量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大、頂枕部腦實質出血或同時伴有頑固低血糖者預后差。存活者常留有癲癇、腦癱、智力低下、視力或聽力障礙、共濟失調等后遺癥。低出生體重兒顱內出血患者中10%-15%發生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癥狀可有可無,其中65%患兒可能停止發展或恢復。
1、智力低下
由于顱內出血可以影響大腦細胞的正常發育,因此可影響病兒的智力。輕者表現為運動行為發育較同年齡的孩子要差,語言功能障礙和學習成績差,經過適當的治療和教育后生活可自理,學習上可達到初小水平;嚴重的病兒則智力嚴重受損,多數不能生活自理,終身需人照顧。
2、癲
顱內出血的病兒即使經搶救僥幸存活下來,但由于顱內大量的出血沒有得到及時清除,時間一久,血塊發生機化,機化的血塊存在于大腦內形成一個異常的放電病灶,從而導致病兒發生癲并且反復發作。
3、腦性癱瘓
由于嚴重的顱內出血,會不同程度地損傷大腦細胞,最終可影響腦細胞的發育而使病兒發生腦性癱瘓,由此而引起的腦性癱瘓常表現為痙攣性腦癱,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因抬頭和坐位困難而被家長發現。該病可伴有智力低下,其低下的程度與癱瘓程度的輕重大致相平行。
1、重視產前檢查
懷孕時一定要重視產前檢查,特別是孕中、后期的產檢,決不能抱有僥幸心理。孕期應適當鍛煉,少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患有糖尿病的準媽媽要控制好病情,以免胎兒過大引發難產;懷孕后期不宜參與重體力勞動,應預防早產;日常活動時要留心保護好腹部,避免遭到外傷引發早產。
2、做好胎兒監測
胎兒在宮內的活動情況,準媽媽可以通過數胎動這個簡單的辦法獲知。對胎兒進行監測可避免發生宮內缺氧。因為胎兒個體差異的關系,胎動次數和強弱也不同,只要動得有規律就表示胎兒發育正常。
2、提高醫護質量
避免各種可能導致醫源性顱內出血的因素發生。產程中對胎兒進行監護,如見宮內缺氧及出生時窒息,均及時搶救。分娩時盡量避免產傷,必要時作剖宮產。
3、預防早產
對可能早產的孕婦,宜在分娩前3天內應用地塞米松以促進肺成熟及減少呼吸窒息綜合征的危險。預防出血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時緩慢靜注苯巴50mg,并在產前4-15小時頓服維生素K15-30mg。
4、防止血壓波動過大
目前并未證明孕婦或新生兒預防性給予引朵美辛、止血敏、VitE等藥可預防生發基質-腦室內出血發生。對<1500g的未成熟兒生后6小時內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腦代謝率、清除自由基、減少腦血流量,抑制血壓急劇上升。
5、營養飲食
對于母乳喂養者應指導乳母多吃綠葉蔬苯及新鮮水果。對經常腹瀉服抗生素者應給維生素K50-100μg/天,或每月注射維生素K1mg,患阻塞性黃疸或嬰兒肝炎者,應給維持素K1缺乏所致的顱內出血。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