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此癥的原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諸如腦部感染,神經感染,身體中毒,血糖偏低,體內鎂鈣不足等等,而在不同時期,引起該癥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1.新生兒階段
新生兒出現該癥的原因,主要有:生產中受到損傷,身體代謝無規律,腦部出血,大腦發育異常,窒息,腦膜炎等等。
2.嬰幼兒階段
嬰幼兒階段出現該癥的原因,主要有:食用藥物后身體或大腦中毒,腦部受到感染,發熱所致,大腦受損遺留后遺癥,血糖偏低等。
3.兒童階段
兒童階段出現該癥的原因,多為身體或大腦中毒,腦部感染,同時還有血壓過高引起腦部不適,顱內出現病變等等。
輔助檢查
1.腦脊液檢查:疑顱內感染者需做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必要時做涂片染色和培養等,這是診斷、鑒別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方法,對顱內感染、出血的診斷十分重要。特別強調的是對第一次驚厥的患兒應爭取做腦脊液檢查。
2.頭顱影像:疑顱內出血、占位性病變和顱腦畸形者,可選做氣腦造影、腦血管造影、頭顱CT、MRI等檢查。
3.心電圖與腦電圖檢查:懷疑心源性驚厥者可選做心電圖;疑有嬰兒痙攣癥及其他類型癲癇或腦占位性病變可做腦電圖。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有重要價值,癲癇在腦電圖表現為棘波、棘慢波和多棘波以及陣發性高幅慢波。EEG對癲癇的診斷陽性率約60%,誘發后陽性率可提高到70%~80%,但腦電圖陰性也不能排除癲癇的診斷。
4.選擇性進行的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①血、尿、大便常規:白細胞增高伴核左移提示細菌感染,但需注意部分病毒感染(如乙型腦炎)和單純驚厥亦可有白細胞增高,白細胞伴原始或幼稚細胞增多則是提示腦膜白血病,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提示腦寄生蟲病。尿常規發現有蛋白質、血尿和各種管型時,特別患兒有高血壓時,應考慮腎炎所致高血壓腦病。值得注意的是對突然高熱伴驚厥和嚴重全身中毒癥狀的患兒,肛診或鹽水灌腸檢查大便是及早診斷中毒型痢疾的重要手段。
②血液生化檢查:血糖、血鈣、血鎂、血鈉、血磷、肝功能、腎功能等測定。血電解質、肝腎功能等檢查可查找相關病因,如血糖過低考慮低血糖或瑞氏綜合征,血電解質異常提示可能系電解質紊亂所致驚厥,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則血膽紅素特別是非結合膽紅素明顯增高。
③其他特殊檢查:如生化、組織化學或染色體檢查,常用于診斷遺傳代謝性疾病,如尿三氯化鐵試驗檢查苯丙酮尿癥。還有如免疫學檢查、毒物檢測等。
鑒別診斷
1.新生兒期:驚厥發作往往不典型,須與以下現象或疾病相鑒別。
①震顫:新生兒期常表現有全身或局部的快速顫抖,類似于陣攣樣運動,可由突然的觸覺刺激誘發,輕柔改變體位可使震顫減弱或消失,這種運動不伴有異常的眼或口、頰運動,這種震顫是新生兒運動反射發育不完善的表現,一般在生后4~6周消失。小于胎齡兒、母親有糖尿病的低血糖新生兒或母親孕期服用某些鎮靜藥的新生兒也可出現震顫。而驚厥的幅度大小不等、低頻率、無節奏抽動,不受剌激影響,并常伴有異常的眼或口、頰運動。兩者較容易區別。
②活動睡眠期出現的眼球轉動及呼吸不規則:正常新生兒的睡眠,約有一半時間處于活動睡眠期。常在入睡開始或將近覺醒時出現,眼球在合攏的眼瞼下轉動,有節奏的嘴動,面部微笑或怪相,頭部和肢體伸展或扭動,但在清醒后這些動作都消失并不再出現,故與驚厥易于區別。難于區別時,可借助于腦電圖檢查,活動睡眠期的腦電波正常。
③良性新生兒睡眠肌陣攣:生后1個月內起病,肌陣攣主要累及前臂和手,也可累及足、面部、軀干或腹部肌肉。多數出現在NREM期睡眠,REM期少見,偶可為聲音等刺激誘發。肌陣攣可為雙側、局部或多灶性,抽動有節律或無節律,常以1~5次/s的頻率成串出現,持續數秒。此種成串的肌陣攣性抽動可在睡眠中反復出現,持續20~30分鐘,或長達90分鐘,可被誤認為驚厥持續狀態。神經系統檢查及腦電圖是正常的。偶有家庭史。癥狀在出生2個月之后減輕,6個月之前消失。長期預后良好,不需治療。
④早產兒呼吸暫停:這種呼吸暫停一般持續20s或稍久,常伴有心率減慢,而由于驚厥的呼吸暫停則心率一般保持原狀,并不減慢。
2.嬰幼兒期和兒童期:驚厥須與其他發作性疾病相鑒別。
①癔病性抽搐:見于年長兒,女多于男,有情感性誘因,可表現為驚厥,常呈強直性,持續時間較長,不會發生跌倒和跌傷,無舌咬傷和大小便失禁,面色無改變,不發紺,心率、脈搏、呼吸、血壓正常,眼球活動正常,瞳孔不擴大,對光反射正常,意識不喪失,無發作后睡眠,腦電圖示正常。用精神暗示療法能終止發作,而周圍有人圍觀時不易停止發作。在情感因素下有再發傾向。應注意觀察發作時表現,排除器質性疾病后謹慎診斷。
②暈厥:神經性暫時性腦血流減少可致暈厥,多在疲倦、神經緊張,受恐嚇等情況下發生,特別是突然站立時發生。發作時面色蒼白、出汗、手腳發冷、心跳緩慢、血壓下降、意識短暫喪失,甚至短暫肢體發硬、痙攣,平臥后常會迅速清醒,持續時間較短。
③屏氣發作:常因情緒反應引起,多在6~12個月齡起病,大多在3歲后消失。發作前先有啼哭,后有屏氣、呼吸暫停、發紺,甚至短暫強直或陣攣,發作1min左右自然終止,呼吸恢復,發紺消失,并再啼哭,隨后入睡,發作頻度不一,腦電圖無異常。有發作先兆者,轉移注意力后可中止發作。部分患兒年長后可發生暈厥。
④情感交叉腿綜合征:指發作性兩腿交叉摩擦,同時面頰潮紅、出汗、雙眼凝視、會陰部有分泌物,帶有性色彩,常使家長極為恐慌。一般發生在睡前或剛醒后,也可白天發生,發作時將小兒注意力轉移到有興趣的方面去,能夠中止或減少發作。有時會陰部搔癢或蟯蟲病為其發作誘因。腦電圖無特異性異常。一般這些癥狀僅持續一段時間,能自行緩解,年長后大多停止發作。個別病人日后可能出現行為問題。
⑤抽動障礙:主要特點是經常出現不自主重復快速痙攣,常見眨眼、面肌抽動及頸、肩、上下肢局限性抽動。精神緊張刺激是促發因素。有意識地控制可暫停,睡眠時消失。發作時意識始終清楚,抽動發作時不會出現跌倒,腦電圖無異常。
驚厥是急診癥狀,必須立即緊急處理。驚厥發作時,患兒應取側半臥位,松解衣領,指壓人中,輕扶肢體,避免關節損傷和摔倒。可將頭偏向一側,防止唾液或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驚厥停止后,喉頭分泌物多時,用吸痰器吸出痰液,并立即短時間給氧。驚厥后出現呼吸困難或暫停時,應做人工呼吸。
對癥治療
①止驚:止驚藥物首選作用迅速的安定。地西泮脂溶性高,易進入腦組織,注射后1~3分鐘即可生效,但作用維持時間較短(15~20分鐘),必要時15~20分鐘后可重復應用。或選10%水合氯醛灌腸。在給予安定的同時或隨后,此外還可應用作用時間較長的苯巴比妥維持止驚效果。
對典型熱性驚厥患兒一般只需要針對原發病治療,對于發作頻繁者也可短程預防治療,僅少數復雜性熱性驚厥可考慮丙戊酸鈉或苯巴比妥長程預防治療。但關于熱性驚厥的預防目前并未達成共識。
②退熱:熱性驚厥為引起小兒驚厥的最常見病因,應注意設法迅速降溫。①藥物降溫:可應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服。②物理降溫:溫水浴、冰袋等均為有效的降溫措施,除3個月以下小嬰兒可單獨應用外,其他年齡患兒僅在藥物降溫后應用才有可能奏效。
③防治腦水腫:反復驚厥發作者或發作呈驚厥持續狀態者,常有繼發性腦水腫,應加用20%甘露醇減輕腦水腫。
驚厥持續狀治療
驚厥持續狀態易造成腦部不可逆地損傷,應及時搶救處理。原則:①選擇作用快、強有力的抗驚厥藥物,及時控制發作,首選地西泮,也可應用咪達唑侖或負荷量托吡酯等,必要時也可在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治療。盡可能早期足量,起效快,作用時間長,副作用少的藥物。②維持生命功能,防治腦水腫、酸中毒、呼吸循環衰竭,保持氣道通暢、吸氧,維持內環境穩定,尤其是應注意及時糾正低血糖、酸堿失衡。③積極尋找病因和控制原發疾病,避免誘因。
病因治療
對于驚厥患兒,應強調病因治療的重要性。感染是小兒驚厥的常見原因,只要不能排除細菌感染,即應早期應用抗生素;對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宜選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代謝原因所致驚厥(如低血糖、低血鈣、腦性腳氣病等),應及時予以糾正方可使驚厥緩解。此外,如破傷風、狂犬病等,前者應盡快中和病灶內和血液中游離的破傷風毒素,應給予破傷風抗毒素(TAT)1~2萬U,肌注、靜滴各半;后者應及時應用抗狂犬病疫苗,可浸潤注射于傷口周圍和傷口底部;毒物中毒時則應盡快去除毒物,如催吐、導瀉或促進毒物在體內的排泄等,以減少毒物的繼續損害。
1.飲食與情緒:驚厥發作時,不能喂水和進食,以免發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驚厥緩解后可給予糖水或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汁質,如雞蛋、牛奶、藕粉、面條等。驚厥患兒不宜食用酒、醋、茶葉、咖啡、巧克力和可樂等興奮性物質;盡可能避免間接吸煙,注意避免過度疲勞或過度興奮,以免誘發驚厥發作。
2.驚厥患兒是否可進行預防接種疫苗:疫苗接種后短期(數小時~數日)內發生驚厥或癲癇的個例報告并不太少見,但總體發生率很低。熱性驚厥的發病機制具有復雜的遺傳和環境背景,疫苗相關的熱性驚厥報告雖然很多,但目前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與其他原因所致的熱性驚厥發病過程沒有不同,預防接種只是通過部分病例可出現接種后發熱與熱性驚厥相關,其發展過程及預后也和其他原因所致者無異。故熱性驚厥不應成為疫苗接種的禁忌癥,另外,癲癇患兒能否進行疫苗接種,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認為,癲癇患兒只要發作控制穩定(3~6個月無發作),即可按計劃實施預防接種。對于接受可能影響免疫狀態的特殊治療者,例如ACTH、潑尼松等,某些疫苗(尤其活疫苗)的預防接種更需慎重(間隔6個月以上)。同時,應了解疫苗說明書所標注的禁忌癥,對于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癲癇”等相關禁忌癥的疫苗,家長應慎重考慮。
3.驚厥發作的家庭處理:當小兒在家中發生熱性驚厥時,處理不當會引起一些意外,加重小兒的損傷和痛苦。所以家長應學會小兒驚厥的緊急處理方法,以防萬一。
①把小兒平放在床上,頭偏向一側,防止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流入氣管內引起窒息。為小兒解松衣領褲帶,以免影響呼吸。不要將小兒緊抱在懷中,也不要搖晃呼喚孩子,保持安靜,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②在肩頸部墊小毛巾或小枕頭,稍微抬高肩頸部,使頭輕微后仰,可以防止舌根后倒,以通暢氣道。去除口、鼻、咽部的分泌物或痰液。
③用包裹好布條或手絹的牙刷柄或筷子從小兒的口角處塞于上、下牙之間,既可防止小兒舌根后倒引起窒息,也可防止驚厥時咬傷舌頭,但對此目前仍有爭議。應避免小兒牙關緊閉時不要強行撬開,以免損傷牙齒。
④用大拇指按壓小兒的鼻下人中穴(鼻唇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雙手虎口部的合谷穴(大拇指與食指指骨分叉處)止驚。小兒的四肢正在抽搐時可以輕輕扶住手腳,但不要用力按壓來制止抽搐,否則會造成小兒的手腳損傷,如骨折或脫臼等。
⑤驚厥停止后,應立即將小兒送往附近的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及早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宜就近求治。
⑥在運送醫院的途中,應密切觀察小兒,注意將口鼻暴露在外,伸直頸部保持氣道通暢。不要將小兒嚴密包裹在被子里,這樣很容易使孩子口鼻堵塞,頭頸前傾,氣道彎曲,造成呼吸道不通暢,甚至窒息死亡。
首先,要給孩子降溫。發現孩子驚厥癥狀,家長要及時打開房間的窗戶,保持室內通風和空氣新鮮。患兒出汗多時可用毛巾擦干身體,換一套貼身衣服。多喝白開水或果汁對降低體溫有幫助。
其次,采取冷敷。家長可采用冷濕毛巾置于患兒液窩、腹股溝、腘窩(膝關節后面)等處,每3-5分鐘更換一次。這些部位血管比較豐富,并且離體表近,易于散熱。
第三,采用溫水擦浴。家長可將孩子放到約32-34℃的溫水中,浸浴10-15分鐘,然后用毛巾包裹擦干身體。
第四,口服退燒藥。如果采用上述物理降溫措施患兒仍高熱不退,家長可給患兒服用適量的退燒藥,如阿苯片等。
第五,驚厥時的處理。孩子驚厥發作時,家長要及時解開孩子的衣扣,以免影響呼吸。用干凈的紗布或手絹,疊放在上、下齒之間,防止咬破舌頭。但不要塞入過猛,或把口腔塞得過滿,避免造成窒息或阻礙呼吸。讓孩子頭歪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利于嘔吐物排出。用手指壓人中,促使孩子清醒。若體溫在39℃以上,可采取降溫措施。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