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即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俗稱“小腸串氣”,有臍疝、腹股溝直疝、斜疝、切口疝、手術復發疝、白線疝、股疝等。疝氣多是因為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過肥、用力排便、婦女妊娠、小兒過度啼哭等原因引起。
疝氣分為直接型、間接型兩種,直接型是由腹壁薄弱造成的,常見于中老年人。小兒疝氣95%以上屬間接型,俗稱脫腸或墜腸,是小兒外科手術中最常見的,約占總手術的50%。形成的原因是胎兒在母體發育期間,睪丸由腹腔向下延伸至腹股溝再進入陰囊,形成腹腔和陰囊相通的管道,即俗稱的疝氣囊。而女寶寶則是腹膜鞘狀突由腹腔延伸到大陰唇處。女寶寶疝氣囊會沿著圓韌帶走,從而產生疝氣或水腫,嚴重時可合并卵巢、輸卵管甚至子宮掉入疝氣囊的情況。
大部分嬰兒出生后此構造逐漸關閉,但有一部分則沒有封閉。如果腹腔內容物如小腸等經由此構造進入腹股溝,甚至到了陰囊,就形成了疝氣。若此構造雖未封閉但很細小,則可能只有腹水流入,形成陰囊水腫。
小兒疝氣癥狀主要有在小兒臍部形成向外突出一個核桃大小的腫物,外表呈球形或半球形,頂端有一小瘢痕,摸上去柔軟。腫物的特點為可復性。在白天,小孩跑跳時腫物會由小變大,但是無明顯痛感。晚上時會腫物縮小或者回納人腹腔,并伴有腸鳴音。腫物縮小或還納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膚皺折。
但在哭鬧、運動、咳嗽、解便后等情況,腫物變的特別大,摸上去較堅實,腹痛加劇并出現嘔吐、腹脹、排便停止等情況。在嬰兒啼哭時腹壓增高,該變化更為明顯,皮膚也變得較薄。
一般說來,一歲以內的嬰幼兒可暫不手術。因為嬰幼兒腹肌可隨軀體生長逐漸強壯,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刹捎妹蘧€束帶或繃帶壓住腹股溝管深環,防止疝塊突出并給發育中的腹肌以加強腹壁的機會。小兒疝氣患者應盡量避免和減少哭鬧、咳嗽,便秘,生氣,劇烈運動等;應注意休息,墜下時,用手輕輕將疝氣推回腹腔。疝氣患者應盡量減少奔跑與久立,久蹲,適時注意平躺休息。
對于大于一歲的小兒疝氣患者,絕大多數腹股溝疝氣無法自愈。手術是小兒疝氣最好的治療方法。一般皆以全身麻醉,采用高位結扎的方法,但術后腹壁皮膚可出現較大瘢痕,同時由于疝囊與生殖系統關系緊密,手術中還是有損傷生殖系統的風險。
隨著年齡的增長,疝塊會越來越大,如果能及時回納,問題還不大,但若稍一用力甚至站立時疝塊就出現,往往會影響正常生活。還有可能導致嵌頓疝,絞窄疝的發生。當孩子劇烈哭鬧或突然用力時,腹內壓突然增加,腹腔腸管突出過多,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使疝內容物不能還納,應立即到醫院診治。如果嵌頓過久,會形成腸管壞死等嚴重并發癥,這時再行急癥手術,其風險要大得多。
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患有疝氣時,應立即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6個月以下的患兒可暫不處理,但需密切觀察;6個月以上的患兒如果疝塊逐漸增大,或有嵌頓史者,則應抓緊時間、盡早進行徹底治療。
1、在手術治療后,小兒的陰囊會有不同程度的腫脹,一般2到3天時間就會消退,若腫脹不消和發硬,可能有淤血,要請醫生檢查一下。若腫脹和發硬不再發展了,淤血就會慢慢被吸收。
2、當麻藥的作用消失后,兒童會感到疼痛,應多哄一哄或轉移病兒的注意力,盡量避免大哭大鬧,要是哭鬧不止,可注射或口服鎮靜藥,讓孩子安靜人睡。
3、術后的睡姿要保持側躺,用一塊軟的棉質尿布折成長條狀夾在會陰部,如果右側手術,應讓孩子左側臥位,一旦尿了,就不會尿在紗布上而污染傷口。如果非兜尿布不可,應把傷口處的紗布露在尿布外面。
4、注意術后的傷口,特別是嬰幼兒,不要讓孩子將覆蓋在傷口上的紗布抓掉;更不能因大小便弄臟紗布面污染傷口,造成傷口感染、化膿。
小兒疝氣在手術后傷口不必換藥,5天內以擦拭來清潔身體。5天后可淋浴,1周后復診即可。由于疝氣修補傷口感染率低,術后只需用1~2天的止痛藥即可。小兒疝氣傷口小又淺,一般不會痛,有些小病人手術后半天即可下床玩耍。
同時,小兒疝氣在術后應當在動作和行為上有所束縛,比如,兒童疝氣患者在術后應避免過大的動作如咳嗽、跑步、哭鬧等行為,當然,疝氣患者家長還應及時幫小孩補充營養以加快恢復。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