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作失衡。孩子眼、手不協調,能夠用筷子和湯匙,可是卻拿不穩,比較費時費力。另外他們的專注力也差,聽爸媽在說話就會忘了吃飯,總是需要人在旁督促才行。
2、腸胃有問題。孩子有很飽的感覺,肚子很脹,吃下去胃有點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吃到最后就慢下來了。
3、牙齒有問題。比如牙齒上下顎咬合不緊密,牙齒缺乏鈣質,咬纖維高的白菜、菠菜、韭菜或是紅燒牛肉就比較費時間,嘴里沒有辦法含太多的東西,必須分批咀嚼才行。
4、不喜歡今天的菜。媽媽今天做的菜不好吃,也可能大人的口味不合小孩的口味,孩子不愛吃。
5、不覺得餓。今天的運動量太少、上一餐吃得太多了或飯前吃了點東西,孩子勉強吃一點當然沒辦法吃得那么起勁了。
6、吃不完自己碗里的飯。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總是給孩子盛得滿滿的一大碗。孩子看見那么一大堆的食物就有壓力,胃口自然就消失了。
7、向父母提條件的資本。有些孩子覺得是父母在求他吃,于是故意吃得很慢,以便在父母要求他快些吃時提出自己的要求,答應了要求就能吃得快。
8、喜歡在餐桌上和家人聊天。孩子認為吃飯時全家人聚在一塊,氣氛比較輕松,可以聊天,談一些幼兒園里發生的事,也想聽聽家人談論外面發生的事,吃飯就慢了。
9、孩子的心情不太好。孩子今天有心事,比如受了什么委屈、挨老師批語了或者被小朋友恐嚇了,心情不好會食不知味,吃飯的速度就會慢下來了。
1、增加心理壓力。吃飯時間太長,無論是家長還是寶寶都會感受到壓力,家長會因寶寶的不配合產生焦慮感,寶寶則會因不能應家長要求快快吃完,產生自責感,并對家長產生抵觸情緒。
2、不利消化吸收。井上利指出,消化與心情好壞有很大關系,吃的時間越長,寶寶越煩躁。寶寶帶著緊張感進食,會讓腸胃功能下降,導致消化不良,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容易導致便秘或拉肚子。
3、影響生長發育。玩耍跟吃飯一樣,對寶寶來說至關重要。寶寶健康成長需要充足的時間去玩耍,以開發大腦和四肢。如果一頓飯花費時間過長,在餐桌邊一坐就是1小時,勢必減少寶寶的活動時間以及和家長親密交流的時間。
一、提供寬松愉快的用餐環境。
用餐的環境十分重要,用餐時給孩子播放一些輕音樂,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進行用餐,切忌在餐前或用餐過程中批評孩子,造成緊張用餐氛圍。
二、家庭教育和幼兒園要保持一致。
老師要和家長溝通,及時把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反饋給家長,求得家長配合。讓家長在家里要求孩子,也像在幼兒園一樣學會自己用餐。
三、合理安排孩子的用餐時間。
對于用餐慢的孩子來說,如果是最后一個端上飯碗,即使孩子再努力爭取,仍然會落到別的孩子后面。因此,為了使孩子有自信心,應不露聲色地先給這些孩子盛飯吃。用此法來縮短他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
四、巧妙運用少盛多添的方法。
給吃飯慢的孩子碗里不能盛得太滿,應采取少盛多添的方法,來消除孩子視覺上的恐懼感,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優勢。
五、采取正面引導、積極鼓勵的方法。
設立“好寶寶”吃飯評比表,每日進行。或采取獎勵小貼畫、小動物頭飾等方法來激勵孩子盡快用餐。另外也可嘗試讓用餐慢的孩子經常報菜單,做品嘗員,讓他們介紹飯菜的名稱和味道,來激發孩子的食欲,加快用餐速度。
3歲左右的孩子一般能獨立吃飯了。一般來說,孩子的用餐時間通常在3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但家長應根據孩子吃飯情況適當調整進餐時間。并非孩子吃飯超過了30分鐘就必須機械式地將所有東西都收拾妥當,如果孩子還有想吃的欲望,當然要繼續給他吃。但如果已經出現分心、愛玩的情況時,就應該要結束用餐了。
3歲左右的孩子一般能獨立吃飯了
有些孩子吃到半飽就坐不住了,這時候許多爸媽都會在孩子開始玩起來的時候,追在后面把食物送到孩子的嘴里,導致吃飯的時候你追我趕,耗費上好幾個小時。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這樣孩子長大后,就更不會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吃飯了。
有時,孩子吃飯慢的原因是家長不恰當的做法導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避免這些誤區:
1、讓孩子喝太多的水
小朋友在幼兒期正處于生長發育、新陳代謝最旺盛的階段,確實會需要更多的水分。且在秋冬季時,天氣干燥,多喝水有益健康,但家長給孩子喂水時,也要注意適量原則。不僅是水,飲料也不能多喝。小朋友如果在進餐前喝太多的水或者湯的話,就不會感到那么餓了,這時食欲就會下降,自然吃飯就慢了。
2、讓孩子吃太多的零食
有的家長總是喜歡在孩子哭鬧、不聽話的情況下給孩子吃零食,從而達到安撫的效果,但是零食中可能含有高熱量高脂肪。如果孩子吃太多的零食,會產生較強的飽腹感,在吃正餐時會沒有食欲,并很可能因此導致孩子營養不良。
3、獎勵給孩子吃甜品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吃甜膩膩的甜點,所以家長也會將甜點作為給孩子的獎勵。但甜品中糖分十足,可能會導致血糖太高,且甜品并不是正餐,孩子吃多了甜品會有較強的飽腹感,影響到正餐。孩子沒有食欲,吃飯自然就慢了。
4、孩子的飲食結構不合理
飲食對于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孩子身體的正常運行需要各種營養元素的攝入。有的父母在飲食上的追求太苛刻,總是要求高蛋白、高糖分,以為這樣可以助力小朋友的成長發育,其實這并不科學,反而會導致孩子腸胃調節功能差。高蛋白質不代表營養好,家長要注意調整孩子的飲食結構,做到均衡搭配,孩子不喜歡吃的東西也要讓他吃。家長可以在做菜時將食物做出不同的味道,讓食物變得更好吃,以此來增強孩子的食欲。
1、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和好感,盡量引起他旺盛的食欲。
2、固定好寶寶的就餐座位,讓他坐在安靜不受干擾的地方,以免吃飯時分散注意力。
3、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對食物的喜好,以免造成寶寶對食物的偏見。
4、就餐氣氛要輕松愉悅,切忌責罵寶寶,嘮叨不停,以免引起寶寶反感而不肯吃飯。
5、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如飯前、便后要洗手;吃飯時安靜不說話,不大笑,以免食物嗆入氣管內等。
6、寶寶進餐時間不宜過長,吃完飯后才可以離開飯桌,他才會明白吃和玩是兩回事,要分開來做。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