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 10-11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寶寶扶站已經很穩了,甚至還能單獨站一會兒了,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走路了。
第二階段 12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 12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 13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 13-15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一、從爬到走的過度
開始時,嬰兒把肚皮貼在地上,用手夠著往前蠕動,然后他可以用四肢把身體撐起來,不再肚皮貼著地面了。由于大部分嬰兒的胳膊比腿更有力,所以開始時,很多嬰兒是先倒退著爬的。
二、幫助學走路
1、在學站時,寶貝可能不放開你的手或者哭著讓你幫忙,因為他自己不敢坐下去。先別急著抱他或扶他坐下,此時他需要你來告訴他如何彎曲膝蓋,這是學習站立繼而學習走路的一個重要的環節。
2、你可以跪在寶貝面前,伸出雙手拉住他的手,鼓勵他邁步,朝向你走來。
3、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雙手扶住他的腋窩處,跟著他一起走。開始時他或許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點點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
4、學走路也意味著摔跤和受傷的機會增多了,請為你的孩子準備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減少他磕碰的機會,并且盡量讓他在你的視線范圍內活動,而且隨時做好“救援”準備。
1、讓她愉快地獨自走路,不要硬叫她獨自行走。需知愉快的心境是學習所必須的,我們大人也一樣。她如果不想走,你硬叫她走,她不高興走,會產生逆反心理,索性蹲下不走了。
2、把走路不當一回事,在生活中,讓她在極短距離內拿來一樣東西,送一樣東西給爸爸,在拿的路上,可以扶東西,可以爬行,不批評,不硬拽,讓她輕松的情景中完成獨走的任務。
3、由于她摔過跤,所以她很怕再摔跤,以致不愿獨自行走。這次一定要盡量小心,讓她在走路時不摔倒。可以牽她一只手、可以讓她牽你一個指頭、可以讓她走一會兒扶東西、可以讓她蹲下,待她平衡掌握好了,再完全放手,只在一旁保護,就可以了。如果這次再學習獨走,不摔跤了,她就會有自信心,愿意一個人走了。
4、孩子13個月,還不能獨走自如,也不必太著急,因為極大多數兒童要到15個月才獨走自如呢!很可能你會把這種焦急的心情向她表露,甚至還會批評,生拉硬拽,這就適得其反了。
5、孩子在短距離內走路時,沒有要扶,沒有要牽手,也沒有跌倒,完成一次任務(比如拿一樣東西、送一樣東西)后,要大大表揚,這可建立起她的自信心,她一定會愿意試一試在較長的距離中獨自走路,這樣,慢慢地,她就會完全獨自走路了。
1、拒絕“二手鞋”
俗話說:“若要寶寶長得好,寶寶要穿百家衣,寶寶要吃百家飯?!边@句話正道出了我國對嬰兒的傳統的養法,的確,舊衣物與新衣物相比質地更柔軟,更適合寶寶幼嫩的肌膚。那寶寶是不是也該穿舊鞋子呢?是不是舊鞋更舒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每個寶寶的腳形是完全不同的,穿過的鞋子會隨著寶寶的腳形而變形。所以如果讓寶寶穿已經變形的舊鞋,寶寶肯定會感到不舒服。何況寶寶雙腳的骨骼還處于發育階段,尚未定形,穿“二手鞋”無利于寶寶的腳的發育。所以,媽媽千萬要拒絕“二手鞋”!
2、拒絕厚底鞋
寶寶會蹣跚的走路了,鞋底厚點是不是可以讓寶寶的腳能更有力的支撐自己,不讓幼嫩的腳底受傷呢?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其實,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更需要足底和地面更緊密地接觸,去感覺地面的軟硬度和斜度,在感受地面的反射過程中學會腳趾的配合活動,保持身體的平衡。最好是赤腳練習走路。所以剛學會走路時的鞋子首選該是軟底鞋,而不是硬底鞋。 3、拒絕“大”鞋或“小鞋”
寶寶在他生命里的第一年里,無論是他的身體骨骼還是心理發育的生長速度是很驚人的。看到寶寶的腳腳長勢迅速,媽媽總想給寶寶選一雙大一點的鞋子。殊不知,寶寶穿太大的鞋,不利于學步。因為鞋子不跟腳,對尚未完全學會走路的寶寶而言,容易摔倒,也不利于寶寶腳的發育,腳在大鞋的空間里磨擦容易造成對腳的傷害。同樣,寶寶穿頂腳的鞋,那危害更大了,一方面因為擠腳寶寶感到走路痛,而失去學習走路的興趣;另一方面太“小”鞋子會阻礙寶寶腳的正常發育,使寶寶腳的血脈不通,嚴重時還會引起“腳溝炎”。危害真不小呢!
4、拒絕旅游鞋
旅游鞋鞋底有彈性,穿著舒適,又較高的鞋幫,能保護寶寶的腳踝,因而很多媽媽把它當作首選的學步鞋。其實旅游鞋和皮鞋相比,寶寶更易穿皮鞋。因為旅游鞋透氣性較差,長時間讓寶寶穿著,寶寶新陳代謝又快,流汗多,容易引發腳癬。所以媽媽們可要慎選旅游鞋!
1、避免通過學步帶鍛煉
盡管帶有彈力的學步帶幫助寶寶平衡自己的身體,也幫助爸爸媽媽更好的掌握寶寶的行動,確保安全,但是事實上,學步帶是妨礙寶寶走路的。爸爸媽媽可以使用學步帶幫助寶寶鍛煉小腿肌肉,也幫助嬰兒的臀部和骨盆肌肉正常發展。
沒有足夠的軀干肌肉和大腿力量,嬰兒是無法平衡自己的體重的,這也是學步帶的最佳用途,,不過爸爸媽媽可以鼓勵你的孩子多爬,可以幫助盆腔肌肉發展,為更好的學會走路做準備。
2、赤腳在室內走
當孩子正在學習走路的話,鞋子實際上使這項訓練變得更加困難。讓你的孩子獲得平衡,幫助肌肉記憶最好是通過直接的皮膚層接觸。可以在客廳里鋪上柔軟的地毯,也別忘了檢查,避免任何尖銳物品的存在。然后就可以扶著寶寶在地毯上練習行走了。
赤腳學習走路,這將增加寶寶的感官能力,將有助于加快寶寶學習走路的速度。
3、鍛煉平衡能力
經過正確的肌肉發展之后,平衡就變成學習走路時最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幫助寶寶鍛煉平衡能力可能就成為爸爸媽媽的第一要務了。
剛開始是扶著寶寶走路,然后逐漸撤走你的支持,迫使他使用自己的腿部力量把握平衡。如果出現情況,幫助他保持正確的位置,這樣反復幫助寶寶鍛煉平衡能力。
4、多走幾步的誘惑
如果你給了寶寶想要的一切,他不會主動地走。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或最喜歡的零食放到幾步之外的地方,鼓勵他走過去拿。當寶寶熟練了之后,可以逐漸增加他和想要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注意,一定要把玩具或零食放到安全的地方,遠離廚房等場所。
如果您還有任何育兒的疑問,都可以加入我們合肥寶媽群,一起和同城的寶媽一起交流。另外,萬家熱線親子聯盟也會不定時的在群里送出群福利,開展群活動,為各位親子家庭帶來最詳細的線上解答,開展最貼心實用的線下講座服務!
1、0型腿現象
O型腿大多屬于生理性的表現,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在寶寶學走路或開始學站時。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一般在1歲半以前就會恢復。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可能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還會伴有其他不正常癥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這時要盡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2、扁平足現象
扁平足是指足部內側腳弓在站立時消失的情形。在剛剛出生之后,寶寶雙腳的脂肪一般都比較多,而且韌帶松弛,因此幾乎都有扁平足的現象。到了學走路的階段,這種現象更加明顯。不過,這種現象也會隨著寶寶的成長加以好轉,大多數寶寶的腳弓在長大后會自然出現,不需要特別治療。但是如果寶寶2歲以后還有扁平足的現象,要帶寶寶到小兒科或小兒骨科檢查。
3、經常跌倒現象
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因而跌倒是不可避免的,爸爸媽媽不要過度緊張,這樣會加劇寶寶對學步的恐懼,首先要安撫寶寶,讓他產生安全感,然后要鼓勵寶寶自己站起來。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
4、寶寶不敢往前邁步
對寶寶來說,學走路是一段新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挑戰性和刺激性,膽子小的寶寶開始可能會感到恐懼。為了使寶寶克服恐懼心理,讓寶寶能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爸爸媽媽應該多多鼓勵寶寶。當寶寶害怕踏出腳步時,爸爸媽媽可以為寶寶加油鼓勁,讓他感到關懷和愛,這樣寶寶就有動力繼續走下去。當寶寶走到目的地時,父母可以抱抱寶寶或為他鼓掌,讓寶寶獲得成就感。
5、出現踮腳尖走路的現象
一些寶寶在學步時,可能出現踮腳尖走路,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有異?,F象,如果寶寶不是一直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只是偶爾如此而且會恢復正常狀態,則不必過于擔憂。
6、寶寶走路一瘸一拐
許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可能會扭傷,但由于寶寶表達能力差,容易被父母忽視,所以爸爸媽媽要密切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如果寶寶疼痛,或者走路出現一瘸一拐的現象,寶寶可能是受傷了。
7、寶寶走路搖搖晃晃
大多數剛會走路的寶寶,走起路來都會搖搖晃晃的,一般情況下部是屬于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寶寶在剛學會走路時,往往頭重腳輕,重心不穩,另外,這個階段寶寶的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完善,大腦皮層興奮容易泛化,腿部肌肉又缺乏力量,因此運動神經支配肌肉的運動能力也較弱。所以,在最初學走路時,身體重心發生變化時寶寶不能及時調整姿態來保持身體平衡,往往以重心前移來帶動身體移動,并需身體其他部位的協助,常常出現兩條胳臂和兩條腿交錯擺動的動作,胳臂和腿配合不協調,而且兩腳之間的距離比較寬,寶寶在這個階段走路的節奏、步幅及速度都不均勻,表現出東倒西歪、搖搖晃晃,就像小鴨子一樣的狀況。但是,隨著神經肌肉功能的逐漸增強寶寶的步態會逐步變穩。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