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是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一種。當觸及新生兒手掌時,立即被緊緊地抓住不放,如果讓新生兒兩只小手握緊一根棍棒,他甚至可以使整個身體懸掛片刻。在出生后第5周達到最強的程度,3~4個月時消失,以自主抓握取代。超過4個月還有就可能是神經病變。嬰兒在第一個月會常緊握拳頭,但如超過兩個月仍持續握拳,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小兒取仰臥位,頭部正中,檢查者將拇指或其它物品從小兒手掌尺側放入并壓迫手掌,此時小兒手指按中指→無名指→小指→食指→拇指順序屈曲抓握。如果檢查者輕輕向上提起手指,小兒雙手的緊張性向上肢、頸部擴展,小兒可被短暫的提起。
抓握反射的發育,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1階段 拉起反射又稱緊張性抓握反射:握住新生兒腕部,向上拉起時,小兒整個上肢出現緊張性屈曲反應,并被短暫拉起。
2、第2階段 掌抓握反射:檢查者將手指從尺側放入小手手掌中,并對手掌輕輕壓迫。檢查時注意將小兒頭部保持正中位。當小兒頭部回旋時,枕后側上肢抓握反射增強,考慮可能為受不對稱頸緊張反射的影響。手抓握反射的反應分為2相;開始為抓相,很快出現手指的屈曲與腕部的內旋,緊接著是握相,表現為持續性手指屈曲,尤其當向上拉起時,手指的握力持續增強。該階段在手掌部給予加壓刺激,小兒表現為手指屈曲的反應,伴有肘部屈曲,肩部內收。
3、第3階段 本能抓握反應:包括抓握、操作等手指功能,意味著伸手與抓握復雜的協調運動。
手抓握反射,在胎兒時就可以觀察到,出生后更明顯,足月兒抓握力量較強,檢查時整個身體可被拉起,早產兒抓握力量較弱,上提時不易將身體拉起,握住的手容易松開。2個月以后逐漸減弱,3-4個月被有意識的抓握動作所取代。手抓握反射減弱或消失,見于上位神經元損傷;一側減弱或消失,多為分娩損傷,如臂叢神經損傷;如果5-6個月后還存在,多為腦損傷。腦性癱瘓時失去上位中樞抑制,反射殘存妨礙抓握動作發育,呈拇指內收握拳,故有人認為拇指內收為嬰兒期腦性癱瘓早期癥狀之一。
1、超過4個月還有:可能神經病變。
2、嬰兒在第一個月會常緊握拳頭,但如超過兩個月仍持續握拳,表示有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握反射的特征不在緊握不放而是根本不知如何放手。這是一項發展性反射,當高層次的大腦發育好了,抓握反射就會被抓與放的動作所取代。要讓新生兒反復做抓握動作,他做的越多,他的大腦就會越早進入下一個更高的階段。腦回路連線就會搭建的越好,寶寶就會越聰明。
下面給寶媽推薦一個小游戲,用來訓練寶寶的抓握反射。您的一分用心,寶寶十分收獲!
方法:握手指和小棍成人將手指或小棍塞入嬰兒手心中,嬰兒會握住不放,這時成人搖搖手使嬰兒產生如同握手的感覺,同時成人叫嬰兒的名字,問好或打招呼。每次一分鐘左右,每天多次進行,越多越好。也可在嬰兒握住手指或小棍時,輕輕提拉,促使其用力握持,能夠持續握住10秒鐘以上,促進嬰兒手部肌肉的發育。
注意:新生兒總是緊握著小拳頭,并且不能自主地放開,所以給他(她)握手指或小棍時,成人要掰開嬰兒的手指,把東西放進去,要抽出時,也是掰開嬰兒手指,再拿走嬰兒手中握著的東西,讓嬰兒感覺放手的動作。游戲前輕輕撫摸嬰兒手部,進行觸覺刺激,可增強訓練效果。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