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癥狀:新生兒腹瀉、病毒性腹瀉、習慣性腹瀉、生理性腹瀉、排便頻率異常、低鈣血癥、代謝性酸中毒、失水、腸道吸收水分增加、脫水、爆發性水瀉、嬰兒褐色或暗綠色的粘液便
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稀便和水電解質紊亂。
1.體質因素
本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其內因特點: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后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后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 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后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癥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 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各種頭孢霉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并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腹瀉常導致營養不良、多種維生素缺乏和多種感染。
1、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瀉的病因,但也常因腹瀉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見的有皮膚化膿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靜脈炎和敗血癥。病毒性腸炎偶有并發心肌炎。
2、鵝口瘡 病程遷延或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易并發鵝口瘡,尤在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時停藥,真菌可侵及腸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 腹瀉病程中可出現黃疸,多見于原有營養不良的患兒。可能大腸桿菌引起的腸炎,并發大腸桿菌敗血癥,導致中毒性肝炎。腹瀉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現黃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發現及時注射多粘菌素、氨芐或羧芐青霉素,多數可治愈。
4、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 腹瀉遷延日久,或反復多次禁食、長期熱量不足,易導致營養不良、貧血和維A缺乏。久瀉致肝功受損,維生素K吸收減少和凝血酶原減低,而致出血。
5、其他 脫水重時可并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穿孔、腸套疊和胃擴張。還可因輸液不當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鈉或低鈉血癥,或高鉀血癥。小嬰兒嘔吐護理不周時可引起窒息。
1.飲食療法
輕癥減少奶量,代以米湯、糖鹽水等;重癥應禁食8~24小時,并靜脈補液。
2.液體療法
(1)口服法 適用于輕度脫水或嘔吐不重者。
(2)靜脈補液法 用于中度、重度脫水。
3.控制感染
針對病因,選用抗菌藥物。
4.對癥治療
腹瀉可口服次碳酸鉍或輕酸蛋白。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或多酶片。依病情對癥處理。
過去本癥是嬰幼兒時期發病率極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嬰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經國內外多年研究,加強預防,提高了診治水平,近年來發病較少,病情也較輕,但仍是嬰幼兒的常見病。首都兒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間,在七省一市進行了30萬人次的逐月小兒腹瀉監測。結果農村5歲以下小兒發病次數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為0.45次/人。對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為低。以7~8月份為高峰2歲以內小兒占3/4。死亡率0.51‰ (第三世界平均6.5‰)。根據全國各地統計,嬰幼兒腹瀉約占科總住院人數的12~24%,農村發病高于城市。遇有治療有及時或有嚴重并發癥如營養不良、腸道外感染等情況,仍有死亡。一般醫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勵母乳喂養,尤以生后4~6個月和第一個夏季最重要,應避免夏季繼奶;②人工喂養時要注意飲食衛生和水源清潔。每次喂食前用開水洗燙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③母乳和人工喂養都應按時添加輔食,切忌幾種輔食同時添加;④食欲不振或在發熱初期,應減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補液鹽配成飲料口服;⑤夏季炎熱時避免過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嬰兒體溫調節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風;⑥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腸道外感染時,應及時治療,防止并發腹瀉;⑦感染性腹瀉,尤其是大腸桿菌、鼠傷寒或其他沙門氏菌和輪狀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很強,易在病房內廣泛傳播,必須嚴重消毒隔離,否則易在兒科病房發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過氧乙酸煙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線照射。腹瀉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過氧乙酸煙熏徹底消毒;⑧下地玩耍的小兒飯前便后要洗手;⑨醫務人員要努力宣傳小兒腹瀉的預防措施,以免再犯腹瀉。
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甚廣,疫苗為理想的預防方法。對輪狀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報道,保護率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取決於病因、營養狀況及治療的遲早。耐藥性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真菌所致腹瀉預后較差。病毒性腸炎預后良好。營養不良和佝僂病患兒發生腹瀉,由于機體調節功能差,預后較差。病情重、治療較晚、發生嚴重并發癥,如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嚴重繼發感染者預后不良。
不要讓腹瀉的寶寶禁食,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每日至少進食6次。母乳喂養的寶寶繼續吃母乳,但媽咪的飲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則會使腹瀉加重;6個月以內人工喂養的寶寶,可按平時量喝奶;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離乳食品的寶寶,可進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爛面條、魚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鮮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瀉停止后2周。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