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環。該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絡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恒河猴中發現,隨后于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人群中發現。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類似的規律開始于2013年,當基孔肯雅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
寨卡病毒的傳播方式除了蚊蟲叮咬,還有母嬰傳播及性傳播。
寨卡病毒往往會引起輕微病癥。人們在受到感染的蚊子叮咬后幾天內會出現癥狀,多數寨卡病毒病人會出現輕微發熱和皮疹。另有一些人可能還會出現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疼痛以及疲勞感。這些癥狀通常在2-7天后消失。
目前無疫苗。減少寨卡病毒感染來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減少蚊蟲與人的接觸可減少感染發生。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驅蟲劑;穿戴盡可能覆蓋身體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淺色衣服;采用紗網、門窗緊閉等物理屏障;蚊帳內睡覺。另外較為重要的是將水桶、花盆或者汽車輪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實施排空、保持清潔或者加以覆蓋,從而去除可使蚊蟲滋生的環境。
要保護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采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婦或者計劃懷孕的婦女應當遵循這一建議,當前往已經出現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區旅行時也可征求當地衛生部門的意見。
目前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對癥退熱治療不建議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小頭畸形肯定對生長發育有影響,具體影響要進一步觀察。
世衛組織發言人林德梅爾介紹說,寨卡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這種蚊子還會傳播登革熱、基孔肯亞熱病和黃肝病;但相對于其他疾病,寨卡病毒感染的癥狀相對溫和。
美國白宮27日也強調,寨卡病毒對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女性最危險,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引起胎兒的小頭畸形、無腦、腦積水甚至死胎,對沒有懷孕的健康成年人“基本上是一種輕度、非致死版本的登革熱”,其常見癥狀包括輕度發熱、紅疹與結膜炎等。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