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嬰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大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1、外在因素:
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的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2、內在因素:
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3、其他因素:
如預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發燒只是疾病的癥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對于發燒,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就慌亂不已。殊不知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只為退燒而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會讓發燒癥狀持續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因此,愛子心切的爸媽,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癥狀,而是應遵從醫囑,準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對癥下藥。
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媽媽一探到寶寶的體溫有些上升就以為一定發燒了,其實還是有一些非疾病因素會讓寶寶體溫上升,而隨后寶寶的體溫就會正常地降下來,并不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影響。這時候就需要媽媽細心觀察并了解這些因素,只要及時地讓寶寶遠離這些因素,或恰當地進行相應的處理,那么就可以讓寶寶遠離發燒等疾病,維持身體的健康。
1、運動過度,體內過量活動所產生的熱量無法散出,而使暫時的體溫提高。
2、預防針注射后的短暫發燒,是因身體對疫苗的反應作用。
3、嬰幼兒包裹衣物過多,體熱無法散去。
4、剛喝過溫熱的水(測量口溫),或剛洗完熱水澡。
5、媽媽粗心地只用手去觸摸、感受,而不是用溫度計直接準確測量,又或者測溫一起故障,或在使用溫度計前忘了把水銀甩至35℃以下。
(1)檢查高熱患兒皮膚有沒有出疹、有沒有瘀斑,淺表淋巴結是否腫大,咽部是否充血,扁桃體是否腫大,口腔粘膜有沒有斑點和潰瘍,心肺聽診有無異常,腹部有無壓痛,肝脾是否腫大。如發現皮疹,應考慮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例如幼兒急疹、麻疹、風疹等;
(2)檢查發現皰疹應考慮水痘,如發現皮膚瘀斑,應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可能為血液系統疾病,如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應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亦應該注意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如發現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應考慮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3)檢查發現口腔粘膜有斑點,應注意麻疹,如肺部聽診聞及痰鳴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的體征,肺部聽診有哮鳴音,應考慮喘息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腹部有明顯的壓痛或其它體征,應注意急腹癥,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4)在夏天高熱可能與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有關,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肺炎、細菌性痢疾、傷寒甚至乙型腦炎等有關。不過這些病除發熱外還會有另一些表現,應仔細鑒別。
爸媽日常能做到的是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體發育情況給予足夠的營養,及時合理均衡地添加輔食。
在保證營養到位后,就能積極預防和治療某些營養性疾病,如佝僂病,其與肺炎的發生及治療的效果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每一個季節都會有高發的疾病,春季要注意肺炎的防護。
預防疾病更有效的方法是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堅持多帶孩子或督促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加強身體鍛煉,以增強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
事實上,媽媽們若是能從源頭上進行預防,增強寶寶的抵抗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寶寶就可以少些遭受發燒這些疾病的折磨。
1、夏季使用空調納涼溫度不能過低
夏天天氣熱,為了讓孩子舒服,父母一般愛用空調降溫。但孩子對內外溫差的調節能力還不是很健全,所以在夜間貪涼,把溫度調得太低了或被子蓋的不好就容易感冒發燒。還有的父母為了省電,可能也較少開窗,造成室內空氣的不流通,容易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危險,所以,在夏季使用空調時也要開窗通風。
2、飲食方面也不能讓孩子貪涼
孩子一般都好吃冷飲,這時要幫助孩子克制,不要一下子吃很多涼的東西。同時注意衛生,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干凈,給孩子經常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腐敗的食物千萬不能吃。
3、不能總是強迫孩子不斷地“再吃點”
家長都經常對孩子說“再吃點”“多吃點”,也有的家長追著寶寶喂飯,還有的家長即便孩子剛吃完飯,也會不停地往寶寶嘴里塞東西。長年累月這樣“被多吃”。
4、讓寶寶多喝水
果汁、牛奶、飲料替代白水,過多的甜食不僅傷害了很多孩子的牙齒,也影響了他們的消化功能。
通常1至3歲的孩子每天需飲水大約1200至1600毫升,除去飲食攝入的水分外,還應該每天直接飲水至少600毫升,冬季室內空氣干燥,應適當增加飲水量。感冒、發燒及嘔吐或腹瀉脫水時更應頻繁飲水。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