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寶寶的發育還不完善,抵抗力弱,容易受到外來的病菌襲擊引發一些癥狀。這些癥狀都會給寶寶自身帶來一些不適。這種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病癥,就是兒科疾病。
最常見的兒科疾病有下面幾種:
1、小兒肺炎:是最常見的兒科疾病,也是兒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臨床以發熱、咳嗽、咯痰、氣急、鼻煽為主要癥狀,重者可見張口抬肩、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等癥。
2、感冒: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常見的疾病,占兒科門診量的70%-80%。由于小兒先天稟賦薄弱,易感受風邪,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6個月到3歲為發病高峰,而90%以上以致病微生物為病毒,一般會反復發熱3天左右,多以夜間明顯,患兒不但服藥困難,輸液又加重痛苦,家長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
3、小兒腹瀉:腹瀉病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它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由于兒童營養狀況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已使該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發病率仍然較高,尤其在條件較差的地區。
4、小兒厭食癥:是指小兒較長期食欲減退或食欲缺乏為主的癥狀,它并非一種獨立的疾病,患兒一般癥狀不多,就是長期不思飲食,厭惡攝食,食量顯著少于同齡正常兒童,有噯氣、泛惡、脘痞、大便不調等癥,或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口干喜飲等癥,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少數患兒由于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炎、結核病、長期便秘、鋅缺乏等引起,大多數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制度、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5、反復外感發熱:指1年以內發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數頻繁,超出正常范圍。其病因包括:先天稟賦薄弱、后天喂養不當、調護失宜、環境影響、反復傳染、久病體虛等多個方面。
兒科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
一、病史采集和記錄
病史采集要準確。其要點是認真聽,重點問,關鍵是從家長提供的信息中發現對病情診斷有用的線索。在病史詢問過程中態度要和藹親切,語言要通俗易懂,要注重與家長的溝通,要關心家長與孩子,以取得家長和孩子的信任。同時要尊重家長和孩子的隱私并為其保密。切不可先人為主,尤其不能用暗示的言語或語氣來誘導家長主觀期望的回答,這樣會給診斷造成困難。病史采集內容包括:
1、一般內容 正確記錄患兒的姓名、性別、年齡(采用實際年齡:新生兒記錄天數、嬰兒記錄月數、一歲以上記錄幾歲幾個月)、種族、父母或撫養人的姓名、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及/或其它聯系方式(如電話)、病史敘述者與病兒的關系以及病史的可靠程度。
2、主訴 用病史提供者的語言概括主要癥狀或體征及其時間。例如: “間歇腹痛3天”、“持續發燒5天”。
3、現病史 為病歷的主要部分。詳細描述此次患病的情況,包括主要癥狀、病情發展和診治經過。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要仔細詢問主要癥狀,要注意癥狀的特征,如咳嗽的詢問應包括:持續性還是間斷性、劇烈還是輕咳、單聲或連續性、陣發性咳嗽、有無雞嗚樣吼聲、有無痰及其性狀、咳嗽在一日中何時較重,有無任何伴隨癥狀等;②有鑒別意義的有關癥狀包括陰性癥狀,也要詢問并記錄在病史中;③病后小兒的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吃奶或食欲情況、大小便、睡眠等以及其他系統的癥狀;④已經做過的檢查和結果;⑤已經進行治療的病人要詢問用藥的情況,如藥物名稱、劑量、方法、時間、治療的效果及有無不良反應等。
4、個人史 包括出生史、喂養史、發育史,根據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疾病在詢問時各有側重詳略。
(1)出生史:母孕期的情況;第幾胎第幾產,出生體重;分娩時是否足月、早產或過期產;生產方式,出生時有無窒息或產傷,Apsar評分情況等。新生兒和小嬰兒、疑有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或智力發育遲緩等患兒更應詳細了解圍生期有關的情況。 (2)喂養史: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或部分母乳喂養,以何種乳品為主,配制方法,喂哺次數及量,斷奶時間,添加其它食物的時間、品種及數量,進食及大小便情況。年長兒還應注意了解有無挑食、偏食及吃零食的習慣。了解喂養情況對患有營養性或消化系統疾病的兒童尤為重要。
(3)生長發育史:包括體格生長和神經心理發育兩方面。常用的生長發育指標有:體重和身高以及增長情況,前囟閉合及乳牙萌出的時間等;發育過程中何時能抬頭、會笑、獨坐、走路;何時會叫爸爸、媽媽。學齡兒童還應詢問在校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等。
5、既往史 包括以往疾病史和預防接種史。
(1)既往患病史:需詳細詢問既往患過的疾病、患病時間和治療結果;應著重了解傳染病史,如過去曾患過麻疹而此次有發熱、皮疹的患兒,在綜合分析時應多考慮其他發熱出疹性疾病;認真了解有無藥物或食物過敏史,并詳細記錄,以供治療時參考。在年長兒或病程較長的疑難病例,應對各系統進行系統回顧。
(2)預防接種史:對常規接種的疫苗均應逐一詢問。何時接受過何種預防接種,具體次數,有無反應。接種非常規的疫苗也應記錄。
6、家族史 家族中有無遺傳性、過敏性或急慢性傳染病患者;如有,則應詳細了解與患兒接觸的情況。父母是否近親結婚、母親分娩情況、同胞的健康情況(死亡者應了解原因和死亡年齡)。必要時要詢問家庭成員及親戚的健康狀況、家庭經濟情況、居住環境、父母對患兒的關愛程度和對患兒所患疾病的認識等。
7、傳染病接觸史 疑為傳染性疾病者,應詳細了解可疑的接觸史,包括患兒與疑診或確診傳染病者的關系、該患者的治療經過和歸轉、患兒與該患者的接觸方式和時間等。了解父母
對傳染病的認識和基本知識也有助于診斷。
二、體格檢查
為了獲得準確無誤的體格檢查資料,在采集病史時要創造一種自然輕松的氣氛,以盡可能取得患兒的合作,而醫生的表現是決定母親和孩子合作程度的主要因素。
(一)體格檢查的注意事項
1、詢問病史時就應該開始和患兒建立良好的關系。微笑、呼患兒的名字或小名、乳名、用表揚語言鼓勵患兒、或用手輕輕撫摸他可以使患兒消除緊張心理。也可用聽診器或其他玩具逗患兒玩耍以消除或減少恐懼,取得患兒的信任和合作。并同時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對外界的反應及智力情況。
2、為增加患兒的安全感,檢查時應盡量讓孩子與親人在一起,嬰幼兒可坐或躺在家長的懷里檢查,檢查者順應患兒的體位。
3、檢查的順序可根據患兒當時的情況靈活掌握。由于嬰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因此在體格檢查時應特別記住以下要點:安靜時先檢查心肺聽診、心率、呼吸次數和腹部觸診等易受哭鬧影響的部位,一般在患兒開始接受檢查時進行;容易觀察的部位隨時查,如四肢軀干骨骼、全身淺表淋巴結等;對患兒有刺激而患兒不易接受的部位最后查,如口腔、咽部等,有疼痛的部位也應放在最后檢查。
4、檢查時態度和藹,動作輕柔,冬天時雙手及所用聽診器胸件應先溫暖;檢查過程中既要全面仔細,又要注意保暖,不要過多暴露身體部位以免著涼;對年長兒還要照顧他(她)們的害羞心理和自尊心。
5、對急癥或危重搶救病例,應先重點檢查生命體征或與疾病有關的部位,全面的體檢最好在病情稍穩定后進行,也可邊搶救邊檢查。
6、小兒免疫功能差,為防止交叉感染,檢查前后均應清洗雙手,使用一次性或消毒后的壓舌板;檢查者的工作衣和聽診器要勤消毒。
一、護理的原則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兒科護理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許多治療操作均通過護理工作來實施。良好的護理在促進患兒康復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護理工作不僅僅是護士的工作,兒科醫師 應關Jb和熟悉護理工作,醫護密切協作,以提高治療效果。
1、細致的臨床觀察 臨床所觀察到的患兒不典型的或細微的表現,都應考慮其可能存在 的病理基礎。如嬰兒哭鬧可以是正常的生理要求,也可能是疾病的表現,細致的觀察是鑒別兩 者的關鍵。
2、合理的病室安排 病室要整齊、清潔、安靜、舒適,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為提高治療和護理的質量,可按年齡、病種、病情輕重和護理要求合理安排病房及病區:①按年 齡分病區,如新生兒和早產兒病室、年長兒病室、小嬰兒病室等;②按病種分病區,將同類病 兒集中管理,傳染病則按病種隔離;③按病情分病房,重危者收住搶救監護病室,恢復期病兒 可集中一室。
3、規律的病房生活 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很重要,觀察病情應盡量不影響患兒的睡眠, 盡可能集中時間進行治療和診斷操作,定時進餐。
4、預防醫源性疾病等 ①防止交叉感染:醫護人員在接觸患兒之前、后均應洗手,病室 要定時清掃、消毒;②防止醫源性感染:正確、規范地應用導尿、穿刺等各種治療方法,定時 檢查消毒設備,防止感染的發生;③防止意外的發生:醫護人員檢查、處理完畢后要及時拉好 床欄,所用物品如體溫表、藥杯等用畢即拿走,以免小兒玩耍誤傷。喂藥喂奶要將嬰兒抱起, 避免嗆咳、嘔吐引起窒息。
二、飲食治療原則
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飲食有助于治療和康復;不當的飲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1、乳品 ①稀釋乳:供新生兒早產兒食用;②脫脂奶:半脫脂或全脫脂奶,脂肪含量低. 只供腹瀉時或消化功能差者短期食用;③酸奶:牛乳加酸或經乳酸桿菌發酵成酸奶,其蛋白凝 塊小、易消化,供腹瀉及消化力弱的病兒食用;④豆奶:適用于乳糖吸收不良和牛乳過敏的小 兒;⑤無乳糖奶粉(不含乳糖,含蔗糖、葡萄糖聚合體、麥芽糖糊精、玉米糖漿):長期腹瀉、有乳糖不耐受的嬰兒應使用無乳糖奶粉;⑥低苯丙氨酸奶粉:用于確診為苯丙酮尿癥的嬰兒。
2、一般膳食 ①普通飲食:采用易消化、營養豐富、熱能充足的食物;②軟食:將食物 烹調得細、軟、爛,介于普通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如稠粥、爛飯、面條、饅頭、肉末、魚 羹等,使之易于消化,供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或咀嚼能力弱的病兒;③半流質飲食:呈半流 體狀或羹狀,介于軟食和流質飲食之間,由牛乳、豆漿、稀粥、爛面、蒸蛋羹等組成,可另加 少量餅干、面包,適用于消化功能尚弱,不能咀嚼吞咽大塊固體食物的病兒;④流質飲食:全 部為液體,如牛乳、豆漿、米湯、蛋花湯、沖藕粉、果汁、牛肉湯等,不需咀嚼就能吞咽,且 易于消化吸收,適用于高熱、消化系統疾病、急性感染、胃腸道手術后病兒,亦用于鼻飼。流 質飲食供熱能與營養素均低,只能短期應用。
3、特殊膳食 ①少渣飲食:纖維素含量少,對胃腸刺激性小,易消化,適用于胃腸感染、 腸炎病兒;②無鹽及少鹽飲食:無鹽飲食每日食物中含鹽量在3g以下,烹調膳食不另加食鹽。 少鹽飲食則每天額外供給1g氯化鈉,供心力衰竭和肝、腎疾病導致的水腫患兒食用;③貧血 飲食:每日增加含鐵食物,如動物血、動物肝、各種肉類等;④高蛋白膳食:在一日三餐中添 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雞、瘦肉、肝或豆制品等,適用于營養不良、消耗性疾病患 兒;⑤低脂肪飲食:膳食中不用或禁用油脂、肥肉等,適用于肝病患兒;⑥低蛋白飲食:膳食 中減少蛋白質含量,以碳水化合物如馬鈴薯、甜薯、水果等補充熱量,用于尿毒癥、肝昏迷和 急性腎炎的少尿期患兒;⑦低熱能飲食:一日三餐的普通飲食中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 量,又要保證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需要量,可選用魚、蛋、豆類、蔬菜和瘦肉等,供單純性肥胖 癥的小兒;⑧代謝病專用飲食:如不含乳糖食物用于半乳糖血癥病兒,糖尿病飲食等。
4、檢查前飲食 在進行某些化驗檢查前對飲食有特別的要求,如:①潛血膳食:連續3 天食用不含肉類、動物肝臟、血和綠葉蔬菜等的飲食,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檢查;②膽囊造影膳 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膳食如油煎荷包蛋等,使膽囊排空,以檢查膽囊和膽管功能;③干膳 食:食用米飯、饅頭、魚、肉等含水分少的食物,以利于尿濃縮功能試驗和愛迪氏計數等檢 查。
5、禁食 因消化道出血或術后等原因不能進食小兒,應注意靜脈供給熱量并注意水、電 解質平衡。
三、藥物治療原則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而藥物的過敏反應、副作用和毒性作用常對機體產生不 良影響。生長發育中的小兒因器官功能發育尚不夠成熟健全,對藥物的毒副作用較成年人更為 敏感。小兒疾病多變,選擇藥物須慎重、確切,更要求劑量恰當,因此必須充分了解小兒藥物 治療的特點,掌握藥物性能、作用機制、毒副作用、適應證和禁忌證,以及精確的劑量計算和 適當的用藥方法。
(一)兒科藥物治療的特點
由于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受體液的pH值、細胞膜的通透性、藥物與蛋白質的結合程度、藥 物在肝臟內的代謝和腎臟排泄等因素的影響,小兒期的藥物治療具有下述特點。
1、藥物在組織內的分布因年齡而異 如巴比妥類、嗎啡、四環素在幼兒腦濃度明顯高于 年長兒。
2、小兒對藥物的反應因年齡而異 嗎啡對新生兒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明顯高于年長兒, 麻黃素使血壓升高的作用在未成熟兒卻低得多。
3、肝臟解毒功能不足 特別是新生兒和早產兒,肝臟系統發育不成熟,對某些藥物的代 謝延長,藥物的半衰期延長,增加了藥物的血濃度和毒性作用。
4、腎臟排泄功能不足 新生兒、特別是未成熟兒的腎功能尚不成熟,藥物及其分解產物 在體內滯留的時間延長,增加了藥物的毒副作用。
5、先天遺傳因素 要考慮家族中有遺傳病史的患兒對某些藥物的先天性異常反應;對家 族中有藥物過敏史者要慎用某些藥物。
(二)藥物選擇
選擇用藥的主要依據是小兒年齡、病種和病情,同時要考慮小兒對藥物的特殊反應和藥物 的遠期影響。
1、抗生素 小兒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藥物。兒科工作者既要掌握 抗生素的藥理作用和用藥指征,更要重視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對個體而言,除抗生素本身的毒 副作用而外,過量使用抗生素還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衡,使體內微生態紊亂,引起真菌或耐藥 菌感染;對群體和社會來講,廣泛、長時間地濫用廣譜抗生素,容易產生微生物對藥物的耐受 性、進而對人們的健康產生極為有害的影響。臨床應用某些抗生素時必須注意其毒副作用,如 腎毒性、對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
2、腎上腺皮質激素 短療程常用于過敏性疾病、重癥感染性疾病等;長療程則用于治療 腎病綜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哮喘、某些皮膚病則提倡局部用藥。在使用中必須 重視其副作用:①短期大量使用可掩蓋病情,故診斷未明確時一般不用;②較長期使用可抑制 骨骼生長,影響水、鹽、蛋白質、脂肪代謝,也可引起血壓增高和庫欣綜合征;③長期使用除 以上副作用以外,尚可導致腎上腺皮質萎縮;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擴散。④水痘患兒禁用激 素,以防加重病情。
3、退熱藥 一般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劑量不宜過大,可反復使用。
4、鎮靜止驚藥 在患兒高熱、煩躁不安、劇咳不止等情況下可考慮給予鎮靜藥。發生驚厥時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鎮靜止驚藥。嬰兒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發生Reye綜合征。
5、鎮咳止喘藥 嬰幼兒一般不用鎮咳藥,多用祛痰藥口服或霧化吸人,使分泌物稀釋、易于咳出。哮喘病兒提倡局部吸人p2受體激動劑類藥物,必要時也可用茶堿類,但新生兒、小嬰兒慎用。
6、止瀉藥與瀉藥 對腹瀉患兒不主張用止瀉藥,除用口服補液療法防治脫水和電解質紊
亂外,可適當使用保護腸粘膜的藥物,或輔以含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的制劑以調節腸道的微生態環境。小兒便秘一般不用瀉藥,多采用調整飲食和松軟大便的通便法。
7、乳母用藥 阿托晶、苯巴比妥、水楊酸鹽等藥物可經母乳影響哺乳嬰兒,應慎用。
8、新生兒、早產兒用藥 幼小嬰兒的肝、腎等代謝功能均不成熟,不少藥物易引起毒副反應,如磺胺類藥、維生素K3可引起高膽紅素血癥,氯霉素引起“灰嬰綜合征”等,故應慎重。
(三)給藥方法
根據年齡、疾病及病情選擇給藥途徑、藥物劑型和用藥次數,以保證藥效和盡量減少對病
兒的不良影響。在選擇給藥途徑時應盡量選用患兒和患兒家長可以接受的方式給藥。
1、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幼兒用糖漿、水劑、沖劑等較合適,也可將藥片搗碎
后加糖水吞服,年長兒可用片劑或藥丸。小嬰兒喂藥時最好將小兒抱起或頭略抬高,以免嗆咳時將藥吐出。病情需要時可采用鼻飼給藥。
2、注射法 注射法比口服法奏效快,但對小兒刺激大,肌肉注射次數過多還可造成臀肌攣縮、影響下肢功能,故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肌肉注射部位多選擇臀大肌外上方;靜脈推注多在搶救時應用;靜脈滴注應根據年齡大小、病情嚴重程度控制滴速。在抗生素應用時間較長時,提倡使用續貫療法,以提高療效和減少抗生素的副作用。
3、外用藥 以軟膏為多,也可用水劑、混懸劑、粉劑等。要防止小兒用手抓摸藥物,誤入眼、口引起意外。
4、其他方法 霧化吸人常用;灌腸法小兒采用不多,可用緩釋栓劑;含劑、漱劑很少用于小齡兒,年長兒可采用。
(四)藥物劑量計算
兒科用藥劑量較成人更須準確。可按以下方法計算:
1、按體重計算 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計算方法,可算出每日或每次需用量:每日(次)劑量=病兒體重(kg)X每日(次)每千克體重所需藥量。須連續應用數日的藥,如抗生素、維生素等,都按每日劑量計算,再分2~3次服用;而臨時對癥用藥如退熱、催眠藥等,常按每次劑量計算。病兒體重應以實際測得值為準。年長兒按體重計算如已超過成人量則以成人量為上限。
2、按體表面積計算 此法較按年齡、體重計算更為準確,因其與基礎代謝、腎小球濾過率等生理活動的關系更為密切。小兒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為:<30kg小兒的體表
面積(m2)=體重(kg)X0.035+0.1;>30ke小兒體表面積(m2)二(體重kg—30)X0.02+1.05。
3、按年齡計算 劑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確的藥物,如營養類藥物等可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易行。
4、從成人劑量折算 小兒劑量;成人劑量X小兒體重(kg)/50,此法僅用于未提供小兒劑量的藥物,所得劑量一般都偏小,故不常用。
采用上述任何方法計算的劑量,還必須與病兒具體情況相結合,才能得出比較確切的藥物用量,如:新生兒或小嬰兒腎功能較差,一般藥物劑量宜偏小;但對新生兒耐受較強的藥物如苯巴比妥,則可適當增大用量;重癥患兒用藥劑量宜比輕癥患兒大;須通過血腦屏障發揮作用的藥物,如治療化膿性腦膜炎的磺胺類藥或青霉素類藥物劑量也應相應增大。用藥目的不同,劑量也不同,如阿托品用于搶救中毒性休克時的劑量要比常規劑量大幾倍到幾十倍。
四、心理治療原則
兒童心理治療是指根據傳統的和現代的心理分析與治療理論而建立的系統治療兒童精神問題的方法,可分為個體心理治療、群體治療和家庭治療等;包括兒童心理、情緒和行為問題,精神性疾病和心身性疾病等。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小兒的心理治療或心理干預不再僅僅是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精神病學家的工作,而應該貫穿于疾病的診治過程中。由于心理因素在兒科疾病的治療、康復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越來越明顯,要求兒科工作者在疾病的治療中重視各種心理因素,學習兒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掌握臨床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的基本方法。
兒童的心理、情緒障礙,如焦慮、退縮、抑郁和恐怖等,常常發生在一些亞急性、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病程中,尤其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循環和泌尿系統等疾病在門診治療、住院治療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心理和情緒障礙。心理和情緒障礙既是疾病的后果,又可能是使病情加重、或是使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心身性疾患產生的一些突出癥狀,如慢性頭痛、腹痛、腹瀉等常與器質性病變相交織,使已經存在的疾患變得更加頑固和復雜。常用的心理治療包括支持療法、行為療法、疏泄法等,對初次治療者要細心了解、觀察,不強求兒童改變其行為以適合治療者的意愿,要尊重兒童有自我改善的潛在能力,以暗示和循循善誘幫助兒童疏泄其內心郁積的壓抑,激發其情緒釋放,以減輕其心理和精神障礙的程度,促進原發病的康復。
患病使小兒產生心理負擔,又進入陌生的醫院環境,容易焦慮、緊張甚至恐怖。常見的癥狀為出現哭鬧或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有的患兒拒談、拒絕治療、或整夜不眠。安靜、舒適和整潔的環境,親切的語言、輕柔的動作、和藹的面孔和周到的服務是改善患兒癥狀的關鍵。護理人員應通過細致的觀察使心理護理個體化,獲得患兒的信任和配合,促進疾病的痊愈和身心 的康復。
生病是難免的,媽媽無需著急,只要平常對孩子細心一點,對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孩子就不會太痛苦,媽媽也不會太煩惱了。一些疾病的早期發生階段,身體會有所變化。如果孩子有了疾病苗頭,就要早就醫,而不應輕信營養品或保健品的宣傳廣告。
1、體重異常:本來胖乎乎的小臉慢慢地消瘦下來,軀體和四肢的皮下脂肪變薄了,甚至有點皮包骨頭的感覺;較長時期內,孩子體重增加不明顯,或幾乎不增加。這些情況多見于食量小,消化吸收能力較差的孩子,也可見于孩子疾病過后的恢復期。
2、身高異常:較長時期內,孩子增高不明顯或個頭幾乎不增長。這種情況常見于生病之后,或有明顯挑食或偏食的孩子,也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經常睡覺很晚。
3、面色異常:孩子面色蒼白或萎黃,皮膚彈性差,或有較嚴重的皮膚損害,如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汗毛脫落,出現皮下出血點,出現“烏青塊”。在排除皮膚病等疾病的情況下,出現這些癥狀可能與某些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有關,如鐵、鋅或維生素C、B1缺乏,也可能與食物過敏有關。
4、頭發異常:有些孩子頭發稀少無光澤、枯黃易斷裂,或出現白發、枕部脫發等情況。這些情況可能與營養不良、某些微量營養素缺乏有關,也可能與中醫講的氣血虛弱等因素有關。
5、視力異常:在昏暗的光線下視物不清,眼睛干燥,經常眨眼,經常有眼屎,眼睛易疲勞。這種情況可能與孩子不愛吃蔬菜,尤其不愛吃綠色蔬菜和胡蘿卜等原因有關。
6、出牙異常:有些孩子出牙遲,一歲時8個乳牙還沒出齊,到了2歲,乳牙還不到20個;有的孩子乳牙掉后新牙遲遲不出;有些孩子囟門閉合遲,走路遲、說話遲。這些情況可能與維生素D、鈣或蛋白質缺乏有關,也可能與中醫講的先天不足、先天腎虛有關。
7、食欲異常:孩子味覺減退,食欲不振;有的孩子有異食癖,如吃泥土、紙張或墻壁灰等物質。這種情況可能與缺乏微量元素鋅等有關,也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有關。
8、口腔異常:有些孩子口內有異味;經常出現口角炎、唇炎、口腔炎;舌頭發胖,有的成地圖舌(舌頭表面看起來像地圖);消化能力差,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癥狀,有時也會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癥狀。這種情況可能與維生素B2、B1缺乏有關,也可能與經常給孩子吃溫熱性的食品或油炸食品有關。
9、精神異常:表情淡漠、不愿說話、不喜歡活動;或煩躁不安,或時時哭吵;睡眠時頭部多汗,睡眠不踏實,易醒,經常翻來翻去,時有驚跳或突然啼哭。這種情況可能與營養不良、缺乏某些維生素或微量元素有關,也可能與某些疾病有關。
10、血色異常:孩子的嘴唇、眼結膜、口腔粘膜顏色蒼白;手指甲血色差,用手輕輕壓迫甲蓋,放松后甲蓋的血色恢復慢;經常訴說頭暈,注意力不集中。這些情況可能與微量元素鐵,或B族維生素中的葉酸缺乏有關。孩子經常不明原因出血:刷牙時牙齦出血,不小心碰到鼻子或天氣干燥時鼻子出血等等。這些情況可能與維生素C缺乏有關。
寶寶營養不良由哪些因素造成?
1、添加輔食不合理
有些媽媽在給嬰兒添加輔食時,不注意各個階段的嬰兒的發育狀態,沒有一定順序的添加或什么最有營養就添什么,導致嬰幼兒是吃什么拉什么或消化不了吐了或積食或影響到嬰幼兒脾胃的正常發育。
2、喂食不注重嬰幼兒的發育過程
嬰幼兒的唾液腺一般在三月后才發育。對于一些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以及豆制品應分階段喂養。牛乳和母乳雖屬動物蛋白,但由于其顆粒小容易被吸收。2-3月的嬰幼兒可以吃些魚肉,攪碎成肉泥喂給寶寶。營養豐富且易吸收。只有在8-9月后的幼兒才可以吃動物蛋白或植物蛋白或豆制品。在這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喝些菜湯,以增強腸道的消化蠕動。
3、母親營養過剩
媽媽生完小孩后,的確需要滋補,因為母親在懷孕及生育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體能和營養,中醫上認為是氣虛加血虛,需要大量的產后調養。但是母親在坐月子的過程也是哺乳期。母子關系在胎兒脫離母體后通過哺乳來維系。當然也有撫摩等。媽媽通過乳汁將營養、免疫,也包括細菌、病毒。如若媽媽的營養過剩或大魚大肉的導致乳汁內脂肪堆積,乳汁過厚就會導致寶寶消化不了或吐或瀉或積,出現營養不良。進而出現寶寶偏瘦、體質下降、疾病百生。
4、先天不良
不管是呼吸道疾病還是消化道疾病,都是粘膜免疫功能太弱所導致。呼吸道粘膜有其正常的免疫功能,在外來細菌的侵襲下會自動免疫防御。比如咳嗽就是一種防御功能的反映。消化道也一樣。粘膜會通過咯痰把細菌排除,還有自身的免疫。有些小兒經常性犯病,最后只能通過中藥來增強體質,還有鍛煉。
(1)情志
小兒吃飯有時跟心情有關。雖然說嬰幼兒是沒有七請六欲,但是通過臨床考證,厭食癥的產生有極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在飯桌上說教所導致的。在壓抑的情緒下怎么會有食欲呢?這是普遍家庭值得注意的。
(2)厭食
這與家長的飲食習慣、小兒的飲食習慣是緊緊相依的,還有情志。能否合理的喂養小兒,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完,各家各有不同的看法。但原因卻是相同的。從根本去了解營養性疾病的發病原因,在生活中處處注意,從而在根本上防止。
哪些疾病會影響寶寶腦部發育?
1、新生兒腦積水早期癥狀
腦積水的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相當關鍵。如果病情發展到顱內壓增高,使腦實質受壓,就會影響智力發展。本病多數在出生后6個月內出現癥狀,其中以出生后第1個月發展最快。倘若發現下列情況,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1)出生后頭顱很大或增長迅速,相對身體和面部卻顯得很小;
(2)前額寬大而飽滿,頭皮靜脈怒張;
(3)沉重的頭部因頸部肌肉難以支持而歪斜;
(4)眼球向下轉動時上部露出白色鞏膜等。
2、嬰幼兒甲狀腺功能異常
甲狀腺對中樞神經系統和神經肌肉的功能有重要影響,若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可引起中樞神經興奮性增強、腦血流量及氧氣的消耗量增加。甲狀腺分泌不足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表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主要表現為:(1)智力發展緩慢、反應遲鈍、不愛哭鬧、活動少、語言不清、聲音嘶啞等;(2)突出表現為站立遲、行走遲、出牙遲、頭發生長遲、語言發育遲等"五遲"現象。
3、小兒低血糖癥
大腦的正常發育需要及時提供葡萄糖。腦的新陳代謝旺盛,功能活動活躍,所以需要糖量占全身的25%。而腦脊髓又缺乏儲存有效葡萄糖的能力,所以必須保持不斷地輸送才能保證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如果血糖低于正常指標,便會使腦細胞功能受到影響。大腦皮層的腦細胞一旦出現低血糖,無論是持續性的還是間斷性的,都可能引起智力落后,嚴重者還可能造成腦,性癱瘓,智能不全等永久性后遺癥。造成小兒低血糖的原因很多,除了疾病、不良喂養、胃腸功能不全、消化不良等都可導致低血糖。預防小兒低血糖的關鍵是在思想上要高度警惕小兒低血糖的發生,養成定時喂養的良好習慣,及時治療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病癥。
4、夏秋小兒乙型腦炎
多見于夏秋季節,蚊蟲傳播,家禽、家畜及野鳥均可攜帶病毒。病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其中以中腦最為嚴重。主要表現為性格改變、精神異常、癡呆、耳聾、失語等。為了減少乙腦對孩子智力的損害,一定要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消滅蚊子。防止蚊子叮咬是預防乙腦最根本的辦法。"乙腦疫苗"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預防乙腦的發生。夏秋季節一旦發現孩子高熱不退,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5、兒童精神性厭食癥
長期的精神性厭食必然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這些疾病因素是除了先天遺傳、后天環境、家庭教育等智力影響因素之外,能夠對寶寶智力發育產生嚴重消極破壞的疾病,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對這些疾病保持足夠的警惕,及時發現、積極治療,確保寶寶的智力不受損害!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