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療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在寶寶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的一種中醫治病的方法。捏脊療法可以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干和神經節,通過復雜的神經體液因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整體地、雙向地調節內臟活動,從而防治多種疾病。
捏脊的穴位是指“夾脊”穴,位于腰背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0.5寸,一側17穴,左右共34穴。
人體背部的正中為督脈,督脈的兩側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督脈和膀胱經是人體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通過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達到調整臟腑的作用。
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如頭面部癥狀明顯(目紅赤、癢澀羞明、鼻腔紅赤、牙齒松動、牙齦潰爛、面黃肌瘦、唇紅煩渴、面紅煩急、驚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風府穴。捏拿完畢,再按腎俞穴。
1、施術時患者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務使臥平、臥正,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
2、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3、施術時可根據臟腑辨證,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如厭食提大腸俞、胃俞、脾俞;嘔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瀉提大腸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腸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腎俞、照明俞、肺俞;尿頻提膀骯俞、腎俞、肺俞;煩躁提肝俞、厥陰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陰俞;失眠提腎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統病癥提腎俞、肺俞、風門等。
1、時段
捏脊最好在寶寶早上起床后或晚上臨睡前進行,療效較好,寶寶的配合度也較高。捏脊前要先脫去寶寶的衣服,露出整個背部,讓寶寶保持平趴的姿勢,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2、溫度
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以免劃傷寶寶的細嫩皮膚。捏脊者的手部要先暖一暖,不要用冰涼的手給寶寶進行捏脊,以免寶寶受到刺激無法平趴,或者讓寶寶受凍生病。捏脊的手法宜輕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時間
每次捏脊的時間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以免寶寶身體裸露時間過長,導致著涼感冒。捏脊時間過長的話療效也沒有那么好。
4、手法
(1)開始做時手法宜輕巧,以后逐漸加重,使小兒慢慢適應。(2)要捏捻,不可擰轉。(3)捻動推進時,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5、年齡
捏脊療法適于半歲以上到7歲左右的寶寶。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年齡過大則因為背肌較厚,不易提起,穴位點按不到位而影響療效。
6、禁忌
寶寶背部皮膚有破損,患有癤腫、皮膚病。
1.讓寶寶俯臥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寶寶后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3.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捻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后上3~5厘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將背部皮膚向上提一次。再重復第一遍的動作兩遍,共6遍。
5.最后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次。
6.一般每天捏一次、連續7~10天為一療程。療效出現較晚的寶寶可連續做兩個療程。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