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童時期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粘母親;至于成年之后如果沒有擺脫戀母情結,表現就相應復雜起來,如上面提到的神經焦慮癥,還有喜歡追求年齡比自己大很多的女性,在做任何事情時都缺乏主見和獨立性,如果沒有人從旁指導,或者率先示范,就會畏怯不前,甚至在性生活方面也缺乏獨立的主見和沖勁等等。
其實戀母情節的出現,和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對母親的依賴,是有存在很大關系的,尤其是在單親家庭,而且是跟母親成長的男孩子,更容易出現戀母情結,因此男女在交往的時候,女性對這方面應該注重了解。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兒童在前生殖器時期(3-6歲)潛意識會對同性父母產生排斥心理而對異性父母產生依戀尊重的感情。
戀母情結也叫俄狄浦斯情節,很多人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戀母情結,只不過有的人將這種心理壓抑住了,所以就不會表現出來。
造成戀母情結的原因可能是從小對母親的依賴性過強,父親沒有起到適當的教育作用,導致母親在孩子的世界占很大的成分。
還有可能是家長對孩子性教育的缺乏,致使孩子的戀母情結一直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成年。
1、造成孩子依賴性變態人格,即:“被動——侵犯人格。”其表現為:執拗,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他們既處處需要父母幫助、陪伴,又要挑剔反抗父母,使父母無所適從;既有幼兒式的感情心理——依戀(被動),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氣(侵犯性),形成了矛盾的雙重人格。這種孩子最難管理,也最難相處。
2、影響家庭關系。許多女性把孩子看得比丈夫還重要,孩子也與父母疏遠,難聽父母的話。受到小小的責備就覺得委屈,搬來母親當“救兵”,夫妻間常因孩子發生爭吵。
3、因過分親昵而喪失孩子氣。母親將業余生活多用在母子之間,使母子關系有時如親密朋友一般,易與外界隔絕,使孩子變態早熟,感情像大人一樣纖細,神經變得十分敏感;而另一方面,孩子對自身以外的真實世界完全是閉塞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之中,自然無法理解同齡的兒童,即使某方面出類拔萃,也決非是幸福的孩子。
4、親昵刺激過多造成神經質,感情豐富而脆弱,不愛活動,對生活不感興趣,易患“抑郁癥”、“孤僻癥”、“社交恐怖癥”等。男孩子戀母過重過久則易失去男性氣質和魅力。由于受母性“同化”太多,易對女性進行模仿,長大后甚至可能發展性變態,且難以適應其它女性。成家以后,幼年在父母面前的表現又是要重演,繼續扮演依賴與攻擊的雙重角色,即“情感上永遠長不大的男孩”。這是女人最怕、最難相處的外強內弱型的男人。
一、母親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變態心理,不要給孩子強化和暗示,即表露出孩子的特殊性、重要性。感情“粘合度”要降低,不要被過去不幸的心理背景所左右,不能感情用事,過于遷就。6-13歲屬兒童的“情感斷乳期”,要及早培養孩子獨立性。
二、分床制:6-7歲開始讓孩子單獨睡一個小床(有條件者可以從幼兒開始),這樣也有助于提高母子睡眠的效果。
三、注意巧妙利用時機培養獨立性:如3歲左右入幼兒園時開始沿用園內習慣:自己吃飯,自己睡覺。上小學開始規定新的獨立生活內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利用孩子對新生活的向往,提出要求。
四、培養獨立性和自信心:對于生活中必要的自我照顧小事,要讓孩子自己做,不要總怕做不好,有危險,一看做錯了就插手。要肯付出成長的代價和“學費”,誰都不會喜歡一個生活能力極差的“大小孩”,那樣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及交往愿望。
五、觀察法:帶著孩子到有教養的親朋好友、鄰居家去走走,利用其信用性戰勝自身弱點,又可擴大孩子交往范圍,轉移和淡化“依戀母親”的情感。與人交往是孩子的一種基本需要,千萬不要扼殺這種需要,局限這種需要。
六、環境療法:把孩子的小房間或小床布置得有兒童特色,有他喜愛的東西、陪伴物,使之喜愛自己的小天地。還有“角色互換法”、“活潑脫敏法”、“厭惡療法”等需要心理醫生用集體療法等方式幫助訓練。
“戀母癥”有一定的“粘合力”,母子難分難解。不下大決心,采取一定方法訓練,是難以奏效的。在實際生活中要因人而異,堅持訓練,不怕反復,直到形成獨立性的新習慣,這也標志著母子心理健康地漸漸成長。
輕度兒童分離焦慮是短暫的正常現象,等新習慣形成后會自動消失,不需特殊訓練和治療。年齡越大越難改正,需要采用一定方法來矯正。
日本心理學家兼女作家、三個孩子的母親金盛浦子指出,戀母情結的發生其實有規律可循,如果只考慮家庭的孩子的出生順序以及孩子性別,即戀母情結最易發生在這4類孩子身上:
第一類:如果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老二的可能性大;
第二類:如果老大是男孩,老二是女孩的話,絕對是老大的可能性大;
第三類:如果是兩姐妹的話,那么大姐的危險更大;
第四類:如果是兩兄弟的話,那么大哥的危險更大。
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男孩子才有戀母情結,女孩子也有。當然,上面的只是概率問題,并不絕對,最好還要考慮孩子的性格。
如果你家的孩子這樣被人評價:“這個孩子好乖哦,媽媽說什么都聽,媽媽省力不少呢?!蹦敲催@樣的孩子戀母情結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如果人家這樣評價你家孩子:“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媽媽說什么TA都唱反調,她媽媽肯定要操碎心了”,這類孩子戀母情結的可能性偏低。
最后,綜合孩子的這些因素,即“乖巧性格+男女孩+出生順序”,得出戀母情結的可能性排序:
第1危險:兩兄弟中的大哥
第2危險:兩兄妹的大哥
第3危險:兩姐弟的小弟、兩兄弟的小弟
第4危險:兩姐妹的大姐
第5危險:兩姐妹的小妹
如果你家孩子性格不乖巧,那么參考上面的類別分類。
如果說上面的可能性是3成的話,再加上父親長期缺失,可能性會加大到5成。
1、思想上要認識孩子是要和媽媽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不必“嫉妒”他爸爸可以自由進出,母親和孩子一種“心靈相通”的關系,孩子和母親同在,就有一種安全感,媽媽的懷抱,是安全的波斯灣,媽媽衣襟是安全的象征,和媽媽在一起,一切都好。
2、千萬不要怕孩子看見你離開會哭,于是緊張起來,甚至躲躲閃閃,讓別人先把孩子抱走。你這樣做,孩子回來到處找你,好像你真的不見了,于是,當他看見你時會更盯住你,你一離開,他就難過。
著名的育兒專家日本的小兒科大夫內藤壽郎博士曾經說過親子是相通的,母親緊張,孩子也會緊張,你不愿意看到他緊張,你自己就不要緊張。
3、你的孩子快滿兩歲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是比較容易產生不安情結的時期,為了“逃避”這種不安,他就老想緊緊跟在母親身邊,作為母親,要諒解孩子這種心情,抱著寬容和愛的心情去滿足孩子的愿望,不要躲閃,退一萬步想,孩子纏你,也不是什么不好的行為。
4、為了解決你上班這一刻孩子哭鬧的情況,你可以逐步改善。先讓孩子一個人在屋里獨玩幾分鐘,你就回來中(途可以呼喊他,表示你在關心他),讓他感到媽媽馬上就會“出現”的,一個人玩(或者有爸爸一起玩)不要緊。慢慢加長時間,讓他有一個適應過程。
5、離家這一刻有一點哭鬧,沒有什么大問題,不過是這一刻,你愈是避開他離家,他就愈警惕你要不見了,就愈纏著你,不要不忍心讓他哭,而且最好讓家人在你離開這一刻和他玩一種他非常喜歡的游戲或者看一本有趣的圖畫書,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分心。
6、自己首先要有平常心,進進出出心里坦然,不要先就害怕孩子哭,當然,他會哭,但你要相信不過是一會兒,不會對他的健康有損,回來以后,也要有平常心,不要表現得很抱歉的樣子,你要上班,這是必要的,沒有什么要抱歉的地方。
7、纏人、跟腳只是兒童在發展過程中,短暫時期里的事,過了兩三歲,孩子就會自立起來,你想要他和你在一起,他還不干呢!所以母親應該滿足他這個短期的要求,一邊和孩子親密地玩,一邊逐漸放手,等待他自立能力的到來。
8、加到家里要和家人一塊兒和孩子在一起活動,一同照顧他的生活,使孩子懂得爸爸、媽媽和親人都愛我,媽媽不在時,和爸爸、親人在一起也一樣,絕不要一回到家里就把孩子抱過來,“獨霸”孩子,這樣,就會讓孩子把你和家人分開,只要你。
9、你不在家時,由爸爸或親人照看,你回家后,應該對孩子爸爸或親人表示尊重感謝,常常說些感激的話,孩子看到你對他們的態度那么好,也會喜歡他們,愿意和他們在一起。
10、不要和一個快滿兩歲的兒童講“為什么要離開寶寶去上班”的大道理,這個年齡的兒童是不會理解的,你說“媽媽上班——賺錢——給寶寶買吃的、玩的”太抽象了,很難理解其中的邏輯關系,他只知道媽媽上班就看不見了,他不想媽媽上班,不愿意看不見媽媽,所以聽到媽媽上班,不愿意看不見媽媽,所以聽到媽媽上班或看到媽媽上班去,就不高興,就哭。你是了好安慰他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你和爸爸媽好好地玩,爸爸講的故事比媽媽講得更好聽,爸爸和寶寶玩的游戲比媽媽和寶寶玩的游戲更好玩。說理也要針對年齡。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