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親家庭是指至少有一個孩子與單身家長居住在一起的家庭,還有一種從家庭經濟評價角度的定義為:一個收入單位其中只有生親或養親帶著需要撫養的在學或學齡前子女。
2、所謂單親家庭是指夫妻離異、一方死亡、夫妻分居等形成的由子女和其中一方共同組成的家庭,所有單親家庭中尤以離異單親家庭給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
3、所謂單親家庭是指由于喪偶、離異、分居或者構成家庭主體的成員不齊全的家庭,由母親或父親單個撫養的孩子即為單親家庭的子女,近年來隨著離婚這一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在新入校的大學生中單親家庭的學生逐年增加。
4、所謂單親家庭是指沒有丈夫但可能有18歲以下孩子同住的單親(母親)家庭,各族裔間的單親家庭比例不盡相同,以紐約州為例亞裔中單親家庭比率僅為4。
5、單親家庭是指只有母親(或父親)與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90年代初開始俄羅斯的單親家庭大量出現到1994年已占家庭總數的13.4%,單親家庭的主體是單身母親及其子女組成的家庭占單親家庭總數的94%。
自閉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郁,不愿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癥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后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愿外出活動,不愿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征。
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沖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里,于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于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群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于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于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于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后,總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事。
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伙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么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系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抑郁
因為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系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泄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郁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于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逆反
由于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車嚴,渴望被人欣賞,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很多孩子都被迫成為單親家庭,這樣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傷害,甚至誤入歧途。那么單親家庭如何教育孩子,使其走出陰霾呢?
1、讓孩子明白父母仍然愛他:繼續撫養孩子的一方要經常用語言和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到愉快和安全,這樣他們的身心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2、細心解釋單親的原因,不要給孩子帶來任何消極想法:如果父母分開了,任何一方不得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更不能在分開后經常指責對方。要讓孩子慢慢明白分開是因為父母彼此不再相愛,是大人一種決定和選擇,而不是誰的過錯。
3、父親要身兼母職,母親要身兼父職:不管父母原來是哪一種養育方式,在變成單親家庭后,要適當改變自己,同時采取另外一種養育方式,讓寶寶的人格發展更加完整。
4、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庭責任:不要因為孩子失去父愛或母愛就格外地嬌慣他,要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要多鼓勵他們,從而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對家庭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5、針對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趨向內向和孤僻等特點,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多為孩子創設一些人際交往的機會。
父母在感情出現分歧后都會采取離婚的方式解決雙方的關系,但此時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那么在對他們的教育上,單親家庭應該注意什么呢?
1、避免受害者心態。最好不要向孩子控告對方的無情和不負責任,不要試圖將自己的創傷作為孩子今后成長的借鑒。
2、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有些事情會使他們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發現有異常的苗頭,及時跟孩子談心,了解情況之后,能及時疏導的就及時疏導。
3、避免情感暗示過多。很多單親孩子的家長總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都歸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傳遞單親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
1.關于負疚和自責
爸媽離婚,都是我不乖。
我好好聽話,你們別分開好嗎?
家庭的分離,孩子是最無奈和無辜的。你有這種心理說明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但是這種想法是沒必要的。大人離婚是大人們的原因,跟你沒關系,你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2.關于抱怨
我什么都比別人差,因為我沒有爸爸(媽媽)。
別人欺負我,都是因為我沒有爸爸(媽媽)。
這一切都是爸爸(或媽媽)害我的。
家里都這樣了,做得再好也沒有用。
做你們的孩子,真倒霉!
不錯,家庭的分離大人也有責任和過失,但問題是誰的人生沒有錯呢?難道他們是故意的嗎?誰的家庭是完美的呢?誰的人生沒有缺憾呢?難道天底下的人就你最倒霉不成?
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說過,只要你還活著,就談不上什么不幸。淚水會讓視線模糊,抱怨會讓痛苦加倍,你可以每天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直到你真地成為世界上最虛弱、最可憐的人,也可以勇敢地面對現實,包容并接納自己的處境,積極地改變和創造自己的生活,直到你擁有被羨慕的人生。但是,你無法中立,兩者只能選擇其一。
3.關于孤獨感、失落感和安全感缺失
沒有爸爸(媽媽),再也沒有人會愛我了。
爸爸(媽媽)分開就是不要我了。
如果連父母的感情都是可以破裂的,那還有什么是可以信賴的呢?
我擔心媽媽不能保護我。
如果連給自己生命的人都不在乎自己,那還有誰會在乎自己呢?
爸爸、媽媽雖然分手了,但他們都是你的親人,依然都是愛你的。不負責任的父母絕對是少數。假如你真的遇到這種情況,也不要緊,不要說單親,孤兒又怎么了?“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你自己發展得好,待人好,你隨處都能感受到溫暖,你依然會有一個很幸福的人生。
想哭的時候就哭吧??迚蛄司鸵粮裳蹨I,看看怎樣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吧。那些遺憾的過去,就不要再提了,未來還長著呢。風水輪流轉,30年河東,30年河西。只要不停下腳步,只要不泯滅希望,生活的綠洲就在不遠處。
沒有安全感的人,并不是他的世界更危險,而是他比別人更擔心。這個世界上唯一讓人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永遠不要依靠從別人那里得到安全感,人最終都要依靠自己本身,只要自己堅強、獨立,生活就沒有讓人擔心的。
4.關于婚姻與愛情
那個男人(女人)拋棄了我們,男人(女人)真壞!
婚姻好可怕!
男人(女人)都不是好東西!
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某一天風雨交加就斷定每天都會如此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為父母愛情和婚姻的失敗而斷定所有人的愛情和婚姻都必然失敗。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婚姻是人類精神和情感歸宿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生命傳承的一種需要。只不過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去把握。其實,什么事情不需要我們好好把握呢?婚姻和愛情正如其他事情一樣,本身并沒有特別的危險。
5.關于家庭的差異
我感覺兩個人的家不太像一個家。
經常被人“另眼相看”,我好痛苦!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一無二的,單親家庭不過萬千區別之一罷了。差異是世界上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單親家庭不是另類家庭,而是健康家庭的一種。如果別人以異樣的態度“關心”你,你告訴他“這是我的家事,跟你沒關系”。如果他繼續追問,你就回敬他:“少見多怪”。
6.關于同齡人的疏遠抑或孤立
既然他們不理我,我也不理他們(對于同齡人而言)。
我和他們不一樣,沒辦法交朋友。
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們如何對待他們。沒有人會僅僅因為你只有“媽媽”或者“爸爸”而疏遠你。是你的多疑、憂郁、落落寡歡,讓人不易接近。只要你改變自己的狀態,你就改變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改變了自己的形象,你的人際關系必然大大改觀。
7.關于父母的選擇
既然你們最后要分開,為什么當初還要結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情經歷,人生不可能不犯錯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是父母,我們是我們。我們有自己的幸福和命運,我們有自己的態度和努力方向,我們有自己的機遇。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把握自己。
8.關于自己的出生和生命的價值
我的出生是錯誤的,因為我父母的婚姻是一次失誤。
如果連自己的出生都沒有充足的理由,那還有什么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呢?
生命這樣無奈,不如早點結束它。
如果家庭的完整都是不可企及、無能為力的,那還有什么是可以期待的呢?
任何人的出生都是一種偶然,但這個偶然是一種幸運。從生理學上講,生命本身就是奇跡,成千上萬的精子只有一顆有機會和卵子結合構成卵細胞,經過十月懷胎,才產生一個生命。因此,出生本身就是一次機遇,都是生命之神的一份厚愛。生命的美好與否,不取決于生命的處境,而在于人們對待處境的態度。樂觀的人擁有快樂的理由,悲觀的人擁有悲觀的理由。兩種人的理由同樣多,可是樂觀的人積極應對,生活會變得越來越明朗;悲觀的人怨天尤人,生活會越來越晦暗。在很大程度上,命運可以由自己把握。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選擇對待生命的態度,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手里有一副好牌而在于如何出好手中的牌。
只有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清醒和理智,他才會追問生命的意義;只有當這個人的清醒和理智進一步發展,它才會不僅僅追問生命的意義,而去擁有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或許就像一棵樹,樹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它本身,在于它對天性的順應。楊樹不能挺拔,果樹不能結果,就會讓人心中不暢。若是一棵樹苗意外地夭折,則更讓人傷心,尤其是對于栽培它的人。但是,樹的意義既不在于世界多么需要它,是否離得開它;也不在于這個世界是否符合它的心意,而在于它作為一棵樹活著,飽嘗生命的煩惱和歡欣。
生命固然不是一場歡宴,也并非就是一杯苦酒,生命中還有太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向往,還有太多的歡樂等著我們去品嘗。樂觀的人總有理由開懷大笑,悲觀的人總有理由黯然神傷。
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會表現有性格內向、孤僻、憂郁;但也有些孩子比較冷漠、叛逆。這些都跟家長的不良教育有關。下面就看一看單親家庭的教育誤區有哪些。
1、放任自流式的教育:有些父母在子女的供養、教育等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互相推諉、造成養而不教,孩子失去家庭的溫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愛。這樣的家庭不但對孩子的教育無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打擊,因而變得孤僻、性格憂郁等等。
2、溺愛教育:在單親家庭里尤為突出,這些現象的出現來自于家長的彌補心態和于心不忍,這種教育現象占整個單親家庭教育的一多半。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成了學生將來犯罪的溫床。
3、懲罰教育: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懼感、自卑感、脾氣暴躁、無自信心以及忍耐力不強等心理特征,也促成孩子性格內向、孤僻和抑郁等等。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