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寶寶
一般情況下,對于0到3歲的幼兒,選擇繪本時要注意材質,要適宜幼兒翻閱。應盡量選擇色彩鮮明、背景單純、圖像簡單的繪本,句子要短小且韻律感強,或選擇無字書。如米卡成長天地·寶寶版故事繪本《水果翻翻書》、《小兔塔拉的車》、《大象的禮物》。
3-4歲寶寶
對3到4歲的幼兒,主要選擇情節簡單、故事短小的圖書;書的圖案要清晰優美、色彩鮮艷,人物要大且形象有趣,最好是一句話就配一幅圖的繪本,內容應是以兒童生活范圍為主題的放事,語句少且重復,如米卡成長天地·幼幼版故事繪本《幸福的媽媽在哪里?》、《噴火的小野》、《我們一起來刷牙》。
4-5歲寶寶
對于4到5歲的兒童,可逐漸增加圖文并茂、情節連貫的繪本,如充滿幻想色彩的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科學故事、品德培養故事等。如米卡成長天地·童童版中文繪本《跳跳和他的妹妹》、《圓的世界》、《最棒的便便》。
5-6歲寶寶
對于5到6歲的兒童,要注意從情節簡單、篇幅短小的讀物逐漸過渡到情節較長、復雜的故事,從單頁圖畫逐漸過渡到連環畫,內容可選擇傳記類、科學類、智力類和幻想類圖書,以滿足兒童想象力的發揮,如米卡成長天地·成長版百科繪本《人體的秘密》,米卡成長天地·成長版中文繪本《不萊梅的音樂家》、《如果我是爸爸》。
繪本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它出現于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中期開始充分發展,是新時代出現的、由傳統的高品位的文學和藝術交織出的一種新樣式。
繪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為少,對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須精練,用簡短的文字構筑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必須風趣活潑,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因此,繪本的作者往往對文字仔細推敲,再三錘煉。更值得一說的是圖,繪本利用圖講故事的方式,把原本屬于高雅層次、僅供少數人欣賞的繪畫藝術帶到了大眾面前,尤其是孩子們的面前。這些圖都是插畫家們精心手繪,講究繪畫的技法和風格,講究圖的精美和細節,是一種獨創性的藝術。可以說,好的繪本中每一頁圖畫都堪稱藝術精品。
繪本中要讀的絕不僅僅是文字,而是要從圖畫中讀出故事,進而欣賞繪畫。當然,繪本不能立竿見影地實現我們對孩子的所有期望,但繪本中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還有情感發育等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專家一致認為:繪本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形式。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孩子認知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慢慢養成。雖然那時的孩子不識字,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能力,如果這時候家長能有意識地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營造溫馨的環境,給他們讀文字,和他們一起看圖講故事。那孩子們從剛開始接觸到的就是高水準的圖與文,他們將在聽故事中品味繪畫藝術,將在欣賞圖畫中認識文字、理解文學。比起那些一閃而過、只帶來一時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賞繪本無疑是一種讓眼睛享受、讓心靈愉悅、讓精神提升的美妙體驗。
專家鼓勵寶寶一出生就開始看繪本,家長可為寶寶根據年齡的不同選擇不同類型的繪本讀物。
如出生到一歲的寶寶適合看圖畫比較大、清晰,沒有任何復雜的背景的繪本,其內容簡潔、清楚。
一到兩歲的寶寶對生活周遭的事情比較感興趣,家長可以為他選擇一些跟日常生活相關的繪本讀物。
三歲寶寶對有情節起伏或有小小探險的故事感興趣,家長可以為其選購此方面的繪本。
四歲的孩子想象力非常豐富,家長可以為其提供給與想象力有關的繪本,讓孩子的想象力無限加深。
五歲的孩子,對周圍的觀察比較細膩,圖畫中最好有很多可以讓他觀察的內容,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
六歲的孩子大多數已經進入幼兒園,對這個社會認識越來越深入,這時候所讀的繪本內容比較豐富,包括自然的、科學的、藝術的、音樂的、文學的等等。
在兒童繪本市場逐漸升溫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因素使這一細分市場遠未達到成熟,市場表現仍然乏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引進過多,原創隊伍不足。目前,引進的兒童繪本多以國外(海外)的獲獎書、暢銷書為主,這類書,因為已有發行經驗和銷售數字做參考,引進后,風險少、見效快,對編輯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基本上拿到版權就可以說成功了。嘗到甜頭的出版社更加倚重引進版圖書,對原創兒童繪本的興趣自然不大,也不重視;國內圖書界至今還沒有繪本獎項,更缺少評論上的扶植與引導。
兒童繪本市場有待培育,缺乏品牌出版社。目前國內兒童繪本市場基本處于諸侯混戰的局面,還缺乏像其他細分市場那樣的品牌出版社。兒童繪本市場相對成熟的歐美和日本,品牌出版社集中的程度就很高。如日本福音館是以出版繪本著稱的出版社,他們對于日本繪本市場進行了50年的市場培育,從而確立了在日本繪本市場的地位。國內兒童繪本市場的開發,也需要這種品牌培育意識和耐力。
兒童讀者年齡劃分不細。尤其是國內的低幼兒童繪本年齡劃分大而籠統,一般以小學作分界線,線下分為低幼兒童繪本、學前兒童繪本。其實,低幼兒童繪本是個大概念,還可以細分,因為,一個人從出生到上學,其間短短的幾年,卻是人生生理和心理變化極大的幾年。不同年齡的兒童其心理及身體的發育是有區別的。如何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的需要開發不同的繪本,是所有出版者必須對讀者進行細致的研究才能把握的。
兒童繪本編排缺乏合理性。兒童繪本的受眾是兒童,即使有些書由成人讀給兒童聽或是與他們一起閱讀,也不能不考慮圖和文字的比例,文字的數量,插圖的大小,字體、字號、用色、頁數等是否符合兒童的閱讀特點(視覺特點,閱讀時間的極限等)。我國的兒童繪本似乎對此不夠重視,或者缺乏相關經驗。
繪本圖書與其他普通圖畫書的區別在于繪本圖書通常有獨立的繪畫著者,圖畫有個人風格,畫面即情即景,可單幅成畫。我們常見一些有圖有文的書,盡管這些書的圖畫畫得十分有趣,但這些圖畫只是文字的補充,只是一類具有文字系統功能的圖畫。這類書多見于教材和教輔類圖書。書中的圖畫不具備"圖畫語言"功能。圖畫書與我國傳統的連環畫、連環漫畫相比,后者好比是傳統舞臺劇,讀者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會產生極大的距離感。低幼圖畫書卻好比是供低幼兒童看的一部電影,它既展示出寬廣的視野,又有細節的特寫,既有極其有趣的故事情節,又暗藏著起、承、轉、合的節奏設計。一些以圖為主的卡通類幼兒圖書與圖畫書也不同。這些圖書繪制精美,畫面是活動的卡通片的固化,形式上失去活動的魅力,畫面情節已被"肢解"難以表達原著內容,書中的圖畫只是引起對卡通情節回憶的符號。看一本日本版歐洲民間故事《狼和小羊》這本圖畫書,我們可以領略這種"圖畫語言"。文字很簡單:"狼進了小羊家……"。后面用一整版表現狼打開門進來,所有的小羊都很驚慌,有的藏在大鐘里,有的藏在床下,有的藏在門后,還有的藏在沙發后……這畫面極大地引起了小讀者的興趣。
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母親和兒童在圖畫書閱讀過程中的相互作用,不僅是理解圖畫的基石,也是掌握語言的基石。好的繪本能讓寶寶走進故事里,激發寶寶表達的興趣,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語言發展尚不成熟的兒童來說,像“愛”、“高興”、“痛苦”等這些抽象的詞,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而繪本能以圖的方式傳達這些概念,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孩子在栩栩如生的畫面中建立其準確、生動而形象的語言運用圖式。例如在《猜猜我有多愛你》中,大兔子和小兔子不斷通過肢體語言的變化表達對對方的愛,并不斷升華愛的內容,使孩子生動形象地感受到愛的內涵和本質。另外,美國桑達克的三部曲《野獸國》、《 廚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三個故事表現同一個主題“兒童如何掌握各種感覺——氣憤、無聊、恐懼、挫敗、嫉妒,并設法接受人生的故事”,讓兒童通過故事來體驗各種情緒,從而理解這些情緒的意義。
有助于促進兒童品格的健康發展
著名教育家羅素認為,品格教育在孩子6歲前就已基本完成,6歲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礎上加以鞏固。中國有句古語.. “五歲成習,六十亦然”。對人的一生來說,很多知識都可以通過繼續教育或其它方式來彌補,唯有人格的養成是從小塑造并基本定型的,且定型后很難糾正。因此學前是兒童人格塑造的奠基石,是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時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的最佳時期。閱讀關于優秀品德方面的繪本,兒童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會激發并促使他們向書中的優秀人物學習,在生活中會不自覺以其為榜樣并努力向其靠攏。例如《小兔波力品格養成系列》,用溫暖親切的小故事生動再現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莽撞淘氣又溫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則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克服恐懼、如何關愛別人、如何與人相處等等。只要在閱讀時正確指導,就可以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培養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搭建好通向社會的橋梁。
有助于兒童形成圖像思維方式,豐富兒童的想象力
兒童的想象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體驗獲得的,體驗越豐富,想象力越豐富。但是我們傳統教育的大部分都是文字思考、語言思考,很少有圖像思考。
繪本為兒童養成用圖像思考的習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因為繪本最大的特點就是用一系列連貫圖畫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圖為主,圖文結合,所以閱讀繪本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圖像概念,提高思考連貫性,豐富想象力。瑞士莫尼克·弗利克斯的代表作《無字書》系列作品,沒有一個字,卻生動表現了聰明可愛的小老鼠的獨特意識和情感世界,畫面為孩子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有助于培養兒童的探究能力
兒童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在閱讀繪本時,總想從畫面上得到故事發展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兒童閱讀繪本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尋找答案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如德國霍爾茨瓦特的繪本《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用“嗯嗯”,也就是“便便”來當主角,故事講述一只倒霉的小鼴鼠,尋找到底是哪個壞蛋的“嗯嗯”掉在他頭上的過程,幽默有趣的帶領孩子認識各種動物的大小便。又如美國左羅托夫的《風到哪里去了》,以“風到哪里去了?”為開端,用優美的畫面提出 “問題”,激發兒童的思考興趣,用抒情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圖畫講述了一次對萬物循環鏈的禮贊。繪本能用圖畫抓住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當兒童在繪本世界里遨游時,共探究能力會隨著日益增長的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而得到發展。
有助于增進親子感情,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0到6歲是培養兒童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關鍵期,該階段的閱讀方式應以親子閱讀為主,這不僅是兒童吸收知識的主要途徑,而且也是一種情感需求。閱讀關于親情的繪本,能讓兒童更加懂得親情的深刻含義。如英國布朗的《我媽媽》和《我爸爸》,借助兒童天真、自豪的口吻,描述了孩子心目中無所不能的爸爸和媽媽,繪制出一副父慈母愛子乖、其樂融融、和睦快樂的幸福家庭景象,在閱讀過程中能感受到暖暖的、溫馨的親情。心理學家西格曼博士提出:“睡前10分鐘的親子共讀除可幫助入睡外,對孩子的免疫系統、傾聽的技巧及想像力的發展都有益”。所以閱讀繪本不僅可以促進親子感情,且有益于兒童的健康地成長。
有助于培養兒童的美感和審美能力
經典繪本都是由著名藝術家、最了解兒童心理的美術家畫的圖,他們出色地運用繪畫技巧,通過優美的圖畫來詮釋生動的故事,使得繪本既有色彩、線條、構圖的美,又有語言、韻律和故事情節的美。如瑞士馬克斯·菲斯特創作的彩虹魚,通過一條有閃亮七彩鱗片彩虹魚的經歷,告訴孩子一些生活的真諦:痛苦與朋友分擔,痛苦會減半;快樂與朋友分享,快樂會加倍。該繪本插圖采用水墨畫技法,融入了中國畫的傳統元素,鮮活亮麗且富有現代感,畫中水的場景,仿佛每個水草都在蕩漾、漂浮,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有些繪本還采用剪紙、水彩、油畫等各種形式繪畫,已經成為一種“綜合藝術品”,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有意識地讓兒童閱讀這些優美的繪本,不僅能培養他們的色彩感知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欣賞水平,而且能激發兒童創造美的熱情,幫助他們步入藝術殿堂,讓孩子終身收益。
有助于讓孩子擴展知識面,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隨著科學的發展,滲透科學教育內容的繪本也嶄露頭角,許多繪本用傳統優雅的繪畫手段、生活化的情節和趣味活潑的圖像,向孩子們展示迷人的科學天地,引導孩子向往科學、熱愛科學。如由中國東方編輯小組編寫出版的《蒲公英科學小百科》,就是一套引人入勝的百科全書,它涵蓋動植物、天文地理、氣象、物理、化學等領域,深入淺出,趣味縱橫。此外,有.. “世界百科全書之父”之稱的《我的拉魯斯小百科》,用簡單快樂的方式,配以清晰的繪圖,向孩子們娓娓講述關于自然、科技、人文、歷史、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閱讀此類繪本,不僅為兒童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擴大了生活和學習范圍,而且為以后科學知識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