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的診斷要點有三:首先,必須明確妊娠之診斷。第二,胎漏之下血,乃非時而下,量少是其特點。常常表現為時下時止,或滴瀝不斷,色談紅。或呈咖啡色、或呈黃豆汁、或色紅.第三,要詳詢其腹痛之有無?!夺t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明確指出:"孕婦無故下血,或下黃豆汁而腹不痛,謂之胎漏。"若下血而有腹痛者,不可診斷為本病,此為胎漏診斷之要訣,不可不察。
氣虛胎漏與血虛胎漏:皆為虛證胎漏。但病因、病機不同。氣虛胎漏,多因素體虛弱,或脾胃素虛,中氣不足,或孕后罹疾。損傷正氣,以致氣虛下陷,蔭胎之血無所憑依,沖任失守則胎漏生矣;而血慮胎漏,則多因素體血虛,或孕后惡阻較重,以致脾胃受損,化源不足而血少,血少則胎失所養。沖任不固,遂致胎漏。其辨證要點是:氣虛胎漏,其漏量少,血淡紅,質稀,或下黃水,并見面色咣白,精神倦息,怕冷,舌淡,脈弱等癥狀;血虛胎漏,則必見面色淡黃,頭暈目眩。心悸少寐,舌質淡紅,脈細等血虛不榮的癥狀。
腎氣虛胎漏:多緣稟賦素弱,先天不足,腎氣虛怯,沖任不固。而發生胎漏下血。然亦有房事不節,損傷腎氣,以致沖任不固,先漏而后墮者。其辨證要點為;必見乏力,頭暈耳鳴,尺脈細弱等癥狀。
血熱胎漏與虛熱胎漏:皆因熱伏沖任,擾動血海,迫血妄行所致。但病因不同,又有虛實之別。前者屬實證,多因體素陽盛,孕后陰血養胎,陽氣益盛,或母體罹患溫熱之疾,邪熱內傷胎元;而后者為虛證,多緣腎陰不足,陰虛而生內熱。其辨證要點為:血熱胎漏,是因“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證必多煩熱,或渴,或燥,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脈滑數等癥。”((景岳全書·婦人規))。而虛熱胎漏者,必見頭目眩暈,心悸少寐,咽干口燥,欲飲不多,及午后潮熱,掌心灼熱,舌紅無苦,詠細數等癥狀。血熱胎漏者,宜清熱涼血,止血安胎,常用保陰煎加側柏炭;虛熱胎漏者,宜滋陰清熱安胎,常用阿膠地黃湯。血熱若兼口苦咽干,胸悶脅脹,心煩多怒,脈弦數而滑者,其熱緣由肝郁化火所致。
外傷胎漏:多系跌仆、觸撞、墜落、閃挫,或勞累過度,損傷胎氣,以致胎漏下血。此類胎漏要詳詢病史,即可明了,進而脈證合參,辨證不難。
胎漏一癥,總因沖任不固。不能制約其經血,以致蔭胎之血下漏。究其原因,有氣虛、血虛、腎虛、血熱、虛熱及外傷諸端。臨床鑒別時,要詳審病因,細辨脈證,還應與激經相鑒別。激經,又稱“妊娠經來”、“盛胎”、“垢胎”。其臨床特點是:在妊娠初期,月經仍按期來潮,但來亦必少,且“飲食精神如故,六脈和緩,滑大無病”。對孕婦、胎兒無明顯損害,屬一種生理現象,到妊娠四、五個月后自行停止,不必用藥。而“胎漏下血”乃不時而來,且多有全身見癥,又易墮胎、小產。不可忽視。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婦人宿有癌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癌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癌不去故也。當下其癌,桂枝茯苓丸主之。”
(校注婦人良方妊娠疾病門):“妊娠下血,發熱作渴,食少體倦,屬脾氣虛而肝火所侮。用四君子加柴胡、山梔?!?/p>
(張氏醫通婦人門):“胎漏黃漿,或如豆汁,若肝脾濕熱,用升陽除濕湯;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肝脾郁結,加味歸脾湯;……肝經風熱,防風黃芩作丸服;風入腸胃,胃風湯?!?/p>
又:“暴下水者,其胎必下。若徐徐而下者,可用補氣安胎藥主之。”
氣虛胎漏: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紅,質稀,或下黃水,面色咣白,精神倦怠,怕冷,氣短,舌質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滑而弱。
血虛胎漏: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面色淡黃,頭暈目眩,心悸少寐,大便干燥。舌質淡紅,苔薄黃或無苔,脈滑而細。
腎氣虛胎滑: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質稀,腿軟乏力,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舌淡,苔白滑,脈滑或沉弱,兩尺尤弱。
血熱胎漏:妊娠期陰道下血,血色鮮紅,面紅唇赤,心煩失眠,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少津,脈滑而數。
虛熱胎漏: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紅。頭目眩暈,心悸少寐,口燥咽干,飲水不多,兩顴潮紅,午后發熱,掌心妁熱,舌紅無苔,脈細數,兩尺尤細。
外傷胎漏:妊娠期外傷后陰道少量下血,神疲乏力,舌淡,苔正常。脈滑無力。
妊娠腹痛、胎動不安、漏胎三種癥狀,常是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的主要表現。妊娠腹痛,以小腹膿痛為主;胎動不安,以腰酸,小腹脹有下墜感為主;胎漏,以陰道少量出血為主。三者常相互兼見,不必偏執拘泥。
中醫認為先兆流產的主要原因,是氣血虛弱、腎氣不周、沖任失調。用補氣、養血,滋腎、固胎諸法,可防止流產的發生,保證孕卵、胚胎在母體發育生長,直至胎兒正常娩出。輕常用的方劑,有腔艾四物湯、補中益氣湯、泰山磐石散、保陰煎等。其中,如參,芪、術之益氣,熱地、白芍、阿膠之養血,桑寄生、菟絲子、杜仲、川斷之補腎,砂仁、黃芩之安胎,常隨證應用,配伍出入。
氣虛胎漏與血虛胎漏:至于治療,氣虛者,宜補益中氣,固沖安胎,常用補中盞氣湯,或舉元煎加阿膠、艾葉;血虛者,宜養血安胎,方用胎元飲或腔艾湯。
腎氣虛胎漏:治宜補腎固沖。止血安胎,壽胎丸主之。
血熱胎漏與虛熱胎漏:血熱胎漏者,宜清熱涼血,止血安胎,常用保陰煎加側柏炭;虛熱胎漏者,宜滋陰清熱安胎,常用阿膠地黃湯。血熱若兼口苦咽干,胸悶脅脹,心煩多怒,脈弦數而滑者,其熱緣由肝郁化火所致。治宜舒肝解郁,清熱涼血,方用丹梔逍遙散。
外傷胎漏:治療補氣養血,止血安胎,方用圣愈湯合壽胎丸。
胎漏預防
辨證時要根據陰道流血的量、色、質及其兼癥、舌脈等綜合分析始能確診。治療大法以止血安胎為主,并根據不同的證型分別采用補腎、益氣、清熱等法。遣方用藥時不宜過用滋膩、溫燥、苦寒之品,以免影響氣血的生化與運行,有礙胎兒發育。
一、腎虛型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
證候分析:腎氣虛沖任不固,血海不藏,故孕后陰道少量下血,色淡質稀;腎虛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腎虛氣化失常,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為腎虛之征。
治療法則:補腎固沖,止血安胎。
方藥舉例: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加艾葉炭。
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方中菟絲子補腎益精安胎;桑寄生、續斷固腎壯腰以系胎;阿膠、艾葉炭養血止血安胎。全方重在補益腎氣,固攝沖任,腎氣足則沖任固而胎漏自止。
兼氣虛下墜甚者,酌加黨參、黃芪益氣安胎。
二、氣虛型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紅,質稀薄,神疲肢倦,氣短懶言,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
證候分析:氣虛沖任不固,攝血無力,因而陰道不時少量下血;氣虛火衰不能化血為赤,故血色淡紅而質稀薄;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肢倦,氣短懶言;氣虛陽氣不布,故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為氣虛之征。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固下益氣湯(《臨證指南醫案》)。
人參、白術、熟地、阿膠、白芍、炙甘草、砂仁、艾葉炭方中人參、白術、炙甘草補中益氣,固攝沖任;熟地、白芍補血以濡養胎元;阿膠、艾葉炭養血止血安胎;砂仁理氣安胎,且使補而不滯。全方有益氣養血,固沖止血之效。
三、血熱型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下血,色深紅或鮮紅,質稠,心煩少寐,口渴飲冷,溲黃便結,面紅唇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邪熱內盛,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故陰道下血而色深紅或鮮紅,質稠;熱擾心神,故心煩少寐;熱傷津液,故口渴飲冷,溲黃便結;熱邪上擾,故面紅唇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也為邪熱內盛之征。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加味阿膠湯(《醫宗金鑒》)去當歸。
阿膠、艾葉、生地、白芍、當歸、杜仲、白術、黑梔子、側柏葉、黃芩方中黑梔子、側柏葉、黃芩清熱止血安胎;生地、白芍養血涼血安胎;杜仲、白術補腎健脾以固胎;阿膠、艾葉養血止血安胎。
食療
1、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2、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
胎漏病之轉歸:經過有效的治療、血止之后,妊娠得以正常進行,終成正產。若久漏不 止,其變化多端,如漏下不已,繼而出現小腹疼痛,腰痛時,則成胎動不安之疾,久漏不止,胎失所養,??稍斐商ニ栏怪?如果漏下不止,血量增劇,腰腹疼痛隨之加重,則演變為胎墮難留,甚者則胎墮、小產。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