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不足28周、胎兒體重不足1000g而終止妊娠者稱流產。流產發生于妊娠12周前者稱早期流產,發生在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者稱晚期流產。流產又分為自然流產和人工流產,自然流產的發病率占全部妊娠的15%左右,多數為早期流產。還有兩種特別流產類型:稽留流產和習慣性流產。
流產有自然流產與人工流產兩種,對于這兩種流產,處置方式有所不同。妊娠12周內,若是發現萎縮性囊胚或過期流產,身體會有50%的可能性自行排除不健康的囊胚,這稱為自然流產,或是經醫師評估,以藥物或手術進行排除。
一般自然流產的發生多于妊娠6~8周,即囊胚會自行完全排出,但越接近12周,囊胚自行排出的機會越小,此時就必須以手術進行后續處置。若確定必須中止妊娠,可以尋求第二咨詢(即再詢問第二個醫師),并與醫師充分討論后,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流產。
而無論是自然流產或人工流產,流產后建議還是要多休息,并依個人意愿進行月子調理,但若流產后出現大出血、發熱、腹痛或感染跡象,則必須盡快回診。
通常發現沒心跳后,胚胎組織會在劇烈宮縮之后自行完全排除(完全性流產),若子宮內完全排除干凈,仍會有2~3天的惡露。但若胚胎組織未完全排除干凈(不完全性流產),出血超過3~5天,且伴隨間歇性的腹痛,就表示子宮頸口仍處于開放狀態,胚胎組織尚有部分殘留于子宮中,此時就須就醫,并以手術方式做最后的清除,以避免造成失血或休克等危險狀況。
1藥物方式
以子宮收縮藥,促進子宮收縮,誘使胚胎組織自動排除;或是使用黃體酮拮抗劑RU486,搭配子宮收縮藥,誘使胚胎組織排出,若藥物仍無法協助排除干凈,仍須進行手術。
2器械方式
使用靜脈給藥式的麻醉,讓患者進入深層睡眠,再通過超聲波以器械吸附或刮除的方式來移除胚胎組織,惡露排除(出血)會較自然流產為少,無須住院,手術進行時間(包含術前消毒與術后準備)約30分鐘。
流產為婦產科常見病,一旦發生流產癥狀,應根據流產的不同類型,及時進行恰當的處理。
1.先兆流產
應注意休息,禁忌性生活,陰道檢查操作應輕柔。對黃體功能不足的患者可以補充黃體酮,具有保胎效果。其次,維生素E及小劑量甲狀腺素(適用于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也可應用。此外,對先兆流產患者的心理治療也很重要,要使其情緒安定,增強信心。經治療,癥狀不見緩解或反而加重者,提示可能有胚胎發育異常,進行B型超聲檢查及β-HCG測定,決定胚胎狀況,給以相應處理,包括終止妊娠。
2.難免流產
一旦確診,應盡早使胚胎及胎盤組織完全排出。早期流產應及時行負壓吸宮術,對妊娠產物進行認真檢查,并送病理檢查。晚期流產,因子宮較大,吸宮或刮宮有困難者,可用縮宮素10單位加于1%葡萄糖液500ml內靜脈滴注,促使子宮收縮。當胎兒及胎盤排出后需檢查是否完全,必要時刮宮以清除宮腔內殘留的妊娠產物。
3.不全流產
一經確診,應及時行刮宮術或鉗刮術,以清除宮腔內殘留組織。流血多有休克者應同時輸血輸液,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4.完全流產
如無感染征象,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5.稽留流產
處理較困難。因胎盤組織有時機化,與子宮壁緊密粘連,造成刮宮困難。稽留時間過長,可能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造成嚴重出血。處理前,應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血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凝血塊收縮試驗及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3P試驗)等,并作好輸血準備。子宮小于12孕周者。可行刮宮術,術時注射宮縮劑以減少出血,若胎盤機化并與宮壁粘連較緊,手術應特別小心,防止穿孔,一次不能刮凈,可于5~7日后再次刮宮。子宮大于12孕周者,應靜脈滴注縮宮素,也可用前列腺素或依沙吖啶等進行引產,促使胎兒、胎盤排出。若凝血功能障礙,應盡早使用肝素、纖維蛋白原及輸新鮮血等,待凝血功能好轉后,再行引產或刮宮。
6.習慣性流產
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婦女,應在懷孕前進行必要檢查,包括卵巢功能檢查、夫婦雙方染色體檢查與血型鑒定及其丈夫的精液檢查,女方尚需進行生殖道的詳細檢查,以確定子宮有無畸形與病變以及檢查有無宮頸口松弛等。查出原因,若能糾正,應于懷孕前治療。
7.流產感染
流產感染多為不全流產合并感染。治療原則應積極控制感染,若陰道流血不多,應用廣譜抗生素2~3日,待控制感染后再行刮宮,清除宮腔殘留組織以止血。若陰道流血量多,靜脈滴注廣譜抗生素和輸血的同時,用卵圓鉗將宮腔內殘留組織夾出,使出血減少,切不可用刮匙全面搔刮宮腔,以免造成感染擴散。術后繼續應用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徹底刮宮。若已合并感染性休克者,應積極糾正休克。若感染嚴重或腹、盆腔有膿腫形成時,應行手術引流,必要時切除子宮。
1.遺傳因素
早期自然流產時,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占50%~60%,多為染色體數目異常,其次為染色體結構異常。數目異常有三體、三倍體及X單體等;結構異常有染色體斷裂、倒置、缺失和易位。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多數結局為流產,極少數可能繼續發育成胎兒,但出生后也會發生某些功能異常或合并畸形。若已流產,妊娠產物有時僅為一空孕囊或已退化的胚胎。
2.環境因素
影響生殖功能的外界不良因素很多,可以直接或間接對胚胎或胎兒造成損害。過多接觸某些有害的化學物質(如砷、鉛、苯、甲醛、氯丁二烯、氧化乙烯等)和物理因素(如放射線、噪音及高溫等),均可引起流產。
3.母體因素
(1)全身性疾病 妊娠期患急性病,高熱可引起子宮收縮而致流產;細菌毒素或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使胎兒死亡而發生流產。此外,孕婦患嚴重貧血或心力衰竭可致胎兒缺氧,也可能引起流產。孕婦患慢性腎炎或高血壓,胎盤可能發生梗死而引起流產。
(2)生殖器官疾病 孕婦因子宮畸形(如雙子宮、縱隔子宮及子宮發育不良等)、盆腔腫瘤(如子宮肌瘤等),均可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而導致流產。宮頸內口松弛或宮頸重度裂傷,易因胎膜早破發生晚期流產。
(3)內分泌失調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嚴重糖尿病未能控制、黃體功能不足,均可導致流產。
(4)創傷 妊娠期特別是妊娠早期時行腹部手術或妊娠中期外傷,導致子宮收縮而引起流產。
4.胎盤內分泌功能不足
妊娠早期時,除卵巢的妊娠黃體分泌孕激素外,胎盤滋養細胞亦逐漸產生孕激素。妊娠8周后,胎盤逐漸成為產生孕激素的主要場所。除孕激素外,胎盤還合成其他激素如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盤生乳素及雌激素等。早孕時,上述激素值下降,妊娠難以繼續而致流產。
5.免疫因素
妊娠猶如同種異體移植,胚胎與母體間存在復雜而特殊的免疫學關系,這種關系使胚胎不被排斥。若母兒雙方免疫不適應,則可引起母體對胚胎的排斥而致流產。有關免疫因素主要有父方的組織相容性抗原、胎兒特異抗原、血型抗原、母體細胞免疫調節失調等。
流產的主要癥狀是陰道流血和腹痛。陰道流血發生在妊娠12周以內流產者,開始時絨毛與蛻膜分離,血竇開放,即開始出血。當胚胎完全分離排出后,由于子宮收縮,出血停止。早期流產的全過程均伴有陰道流血;晚期流產時,胎盤已形成,流產過程與早產相似,胎盤繼胎兒娩出后排出,一般出血不多,特點是往往先有腹痛,然后出現陰道流血。流產時腹痛系陣發性宮縮樣疼痛,早期流產出現陰道流血后,胚胎分離及宮腔內存有的血塊刺激子宮收縮,出現陣發性下腹疼痛,特點是陰道流血往往出現在腹痛之前。晚期流產則先有陣發性子宮收縮,然后胎盤剝離,故陰道流血出現在腹痛之后。流產時檢查子宮大小、宮頸口是否擴張以及是否破膜,根據妊娠周數及流產過程不同而異。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