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痛風屬于痛風的一種,主要是女性因分娩時用力,出血過多,導致氣血不足,再加上風寒乘虛而入,侵及關節、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產后痛風。還可能出現腰肩發涼、肌肉發緊、酸脹不適、僵硬,腰膝、足跟、關節甚至全身酸痛、麻木沉重,遇陰雨天,更加顯著。這些癥狀可以同時出現,也可單獨存在。本病特點是產后肢體酸痛、麻木,局部無紅、腫、灼熱,類似于風濕、類風濕引起的關節痛。中醫認為本病因分娩時用力、出血過多,氣血不足,筋脈失養,腎氣虛弱,或因產后體虛,再感風寒,風寒乘虛而入,侵及關節、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這是產婦在生完孩子后最經常出現的問題。
中醫認為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產后營血虧虛,經脈失養或風寒濕邪趁虛而入,稽留關節、經絡所致。常見病因有血虛、風寒、血瘀、腎虛。
血虛:身體血虛,產時產后失血過多,或產后虛損未復,陰虛虧虛,四肢百骸空虛,經脈關節失于濡養,致使肢體酸楚、麻木、疼痛。
風寒:產后百脈空虛,營衛失調,腠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風寒濕邪趁虛而入,稽留關節、肢體,使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絡而痛。
血瘀:產后余血未凈,流滯經脈,或因難產手術,傷氣動血,或因感受寒熱,寒凝或熱灼致瘀,瘀阻經脈、關節,發為疼痛。
腎虛:身體腎虛,復因產傷動腎氣,耗傷精血,腰為腎之府,膝屬腎,足跟為腎經所過,腎之精氣血虧虛,失于濡養,故腰膝疼痛、腿腳乏力或足跟痛。
西醫認為本病多由風濕、類風濕、坐骨神經痛、多發性肌炎或血栓性靜脈炎引起。
血虛型:遍身關節疼痛,肢體酸楚、麻木、頭暈心悸、舌淡紅、少苔、脈細無力。
風寒型:周身關節疼痛,屈膝不利,或痛無定處,或疼痛劇烈,宛如錐刺,或體腫、麻木,步履艱難,得熱則舒,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腎虛型:產后腰肌酸痛,腿腳乏力,或足跟痛,舌淡紅、苔薄,脈沉細。
血瘀證: 肢體關節疼痛較重,痛有定處,麻木、發硬、重著,屈伸不利,伴惡露量少,舌暗、苔白,脈弦澀。
間歇期痛風:這一時期的痛風,癥狀通常表現為血尿酸濃度偏高。所謂的間歇期是指痛風兩次發病的間隔期,一般為幾個月至一年。如果沒有采用降尿酸的方法,發作會頻繁,痛感加重,病程延長。
慢性期痛風:該階段的痛風,通常會出現痛風石,而且,此時痛風頻繁發作,身體部位開始出現痛風石,隨著時間的延長痛風石逐步變大。
急性發作期痛風:發作時間通常是下半夜。該階段的痛風癥狀表現為腳踝關節或腳指,手臂、手指關節處疼痛、腫脹、發紅,伴有劇烈疼痛。使用顯微鏡觀察,會發現患處組織內有松針狀尿酸鹽沉淀。就是尿酸鹽沉淀引起的劇烈疼痛。請注意,發病期的血尿酸由于已經生成沉淀,所以尿酸值比平時最高值低。
本病應以預防為主,注意產褥期護理,避風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濕的環境;加強營養,增強體質,適當活動,保持心情舒暢為主,注意產褥期護理,忌食寒涼、辛辣食物,避風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濕的環境;加強營養,增強體質,適當活動,保持心情舒暢。室內要通風,但不可讓風直接吹新媽媽,尤其夏天更要注意。室內注意保持干燥、衛生,避免潮濕。
平時可以多吃易消化且又富含高營養的湯類食物,如豬蹄湯等;還有一些高蛋白如雞蛋瘦肉豆制品等;要適當吃些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禁食寒涼食物;不吃過辣的食物。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