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和新生兒窒息引起的腦組織缺氧是新生兒抽搐最常見的原因。多發生于生后12天,幸存者日后有可能出現癲癇、偏癱、智商低下、腦積水等。
嬰兒出生后有吸氣性喉鳴聲,可伴吸氣性三凹征,無聲嘶,咳嗽、吞咽正常,可能伴進食易嗆。也可發生于出生后1~2個月,多為持續性,也可為間歇性。
1、全身強直性抽搐:全身肌肉強直,一陣陣抽動,呈角弓反張(頭后仰,全身向后彎呈弓形),雙眼上翻或凝視,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搐:僅局部肌肉抽動,如僅一側肢體抽動,或面肌抽動,或手指、腳趾抽動,或眼球轉動,眼球震顫、眨眼動作、凝視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風的時尚可為幾秒鐘或數分鐘,嚴重者達數分鐘或反復發作,抽風發作持續30分鐘以上者稱驚厥的持續狀態。
3、高熱驚厥:主要見于6個月到4歲小兒在高熱時發生抽搐。高熱驚厥發作為時短暫,抽后神志恢復快,多發生在發熱的早期,在一次患病發熱中,常只發作一次抽風,可以排除腦內疾病及其它嚴重病疾,且熱退后一周作腦電圖正常。
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來預防。例如癲癇病人需按醫囑服藥,如果突然停藥,即使是1天~2天,都會導致癲癇抽搐的發作。又如小兒高熱易抽搐,及時退熱可預防抽搐。破傷風病可引起抽搐,所以要打破傷風疫苗預防破傷風病。狂犬病會引起抽搐,預防狗咬傷很重要,萬一被狗咬傷,要立即到醫院診治。缺鈣會引起抽搐,所以小孩要補足鈣(多吃含鈣食物,必要時服葡萄糖酸鈣、鈣片等),同時要多曬太陽,服食魚肝油等。
預防腓腸肌抽筋,要在劇烈運動前或游泳前做足準備運動、熱身運動。為防止晚上睡覺時該處抽筋,白天勿過度疲勞,晚上勿使腿部受涼。
但凡發燒、脫水、低血糖、腦部病變、外傷、腫瘤,都可能造成抽搐現象,而其中為熱性痙攣的比例最高。熱性痙攣主要是因為嬰幼兒腦神經功能還不穩定,體溫急遽升高引起腦細胞不正常放電,造成突然不省人事、四肢僵直抽動、口吐白沫、眼球上吊、嘴唇發青等現象。熱性痙攣常在發熱24小時以內發生,大多數為全身性的大發作,發作的時間多在15分鐘以內。熱性痙攣好發于六個月至五歲大的孩童,在臺灣六歲以下兒童,其發生率為3~4%。熱性痙攣小朋友中約有20—40%家族中有熱性痙攣病史的成員。
但是抽搐并發燒,并不一定就是熱性痙攣,也可能是其他嚴重的疾病如腦膜炎引起,可以藉由與熱性痙攣不同的癥狀來區分,以下幾點提供家長參考:
1、腦膜炎、腦炎等腦部感染,常伴隨高燒不退、頭痛、頸部僵硬、嘔吐、食欲下降、嗜睡等癥狀。而熱性痙攣,抽搐前多半無明顯生病癥狀,有時抽搐發生后才發現小孩有發燒。
2、熱性痙攣的抽搐多為全身性,很少像腦膜炎、腦腫瘤或腦出血出現局部性抽搐。
3、熱性痙攣病童于抽搐后,經短暫睡眠,多半有很好的活力,不像腦膜炎、腦炎或其他問題,持續昏睡。
(一)、家中緊急處理
孩子在家中突然出現抽搐的現象,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如此才能幫助小孩。
1、應先將孩子側躺,挪除周圍尖銳危險物品,以免發作時撞到。
2、松開衣物,頭抬高,使呼吸道暢通。
3、測量體溫,若發燒,立即使用肛門塞劑退燒。
4、若口腔中有異物容易取出者,可在側躺后清出。
5、請仔細觀察小孩抽搐時眼睛、臉、四肢的變化如雙側或僅是單側抽搐,也需注意抽搐時間的長短。
6、在抽搐時或抽搐后不要馬上給小孩喝東西以免嗆到。
7、若是第一次抽搐、抽搐超過十分鐘或連續抽搐、神智無法恢復時,應緊急送醫。
(二)、居家照顧
1、熱性痙攣的小孩若生病,應盡早就醫。
2、平常家中就應準備退燒塞劑,發燒時應采取正確積極的方法退燒,避免因體溫持續上升再度引起抽搐。
3、熱性痙攣的小孩應避免常發生全身性熱性痙攣,以免增加日后變成癲癇的危險。
(三)、治療方式
如欲妥善治療就要先找出孩子抽搐的原因。對于第一次發燒合并抽搐的孩童,醫師會詳細詢問家長孩子抽搐時間的長短、抽搐表現及家族史,需搭配詳細看診及血液檢查,必要時會安排腦脊髓液檢查或腦部斷層掃瞄,以便排除腦膜炎、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疾病。或其他原因的可能。第一次發燒合并抽搐的孩童,通常需打點滴留院觀察6~8小時,因為有可能短時間再發作。若急性發作,會以靜脈注射或直腸塞劑方式給予抗癲癇藥物來停止抽搐,嚴重重復抽搐者需安排住院治療。熱性痙攣的病患會于第一次發作后了至10天安排腦波檢查。
(四)、NG處理法
1、不要為了叫醒或壓制小孩痙攣,而不斷晃動或束縛小朋友的身體。
2、干萬不可因擔心孩子咬到舌頭,而硬將湯匙或父母的手指頭塞入小孩緊閉的嘴巴中,這樣可能會誘發嘔吐,若東西不慎掉入反而會引起呼吸哽塞,造成進一步傷害。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