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正常的新生兒,出生后的頭幾個星期常常在吃完奶后從口邊流出一些奶液,每天可有多次,這種情況俗語叫“漾奶”。有少數嬰兒在喂奶后因改變體位(多見喂奶后不久給嬰兒換尿布)而引起漾奶。除漾奶外,一般情況良好,小兒發育不受影響,體重照常增長,則屬正常。隨著月齡增長,漾奶慢慢就會停止,大約于生后6個月內自然消失。
新生兒胃容量極小,胃的肌肉很薄弱,胃神經的調節功能發育不夠成熟。
胃賁門(胃入口處)肌肉松,而幽門(出胃處)又較緊,加之胃呈水平狀,胃底平直,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嘔吐。如果喂養姿勢不對,喂養不當,喂得過飽,喂奶時哭啼,吸空奶瓶,乳頭過大或凹陷等引起大量氣體吞入;或用奶瓶喂奶時,橡皮奶頭孔眼過大,吸奶過急,過沖,或喂奶后過多、過早翻動嬰兒,都容易引起嘔吐。
(一)喂奶前先換尿布,喂奶后盡量少搬動嬰兒。
(二)采用合適的喂奶姿勢:盡量抱起寶寶喂奶,讓寶寶的身體處于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會比躺著喂奶減少發生吐奶的機會;
(三)對于用奶嘴吃奶的寶寶,選擇大小最為合適的奶嘴;
(四)給寶寶喂養較為稠厚的奶方;
(五)注意喂奶姿勢,不要喂得過飽,在啼哭時不急于喂奶,不吸空奶瓶,喂奶完畢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寶寶后背,讓他通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氣,再把寶寶放到床上,躺下入睡時,頭要稍抬高,身體向右側臥,使奶汁易經胃進入十二指腸,同進也可防止溢出的奶誤吸入氣管或肺發生窒息,這樣就不容易吐奶了;
(六)吃奶后不宜馬上讓寶寶仰臥,而是應當側臥一會兒,然后再改為仰臥;
(七)喂奶量不宜過多,少量多餐,間隔不宜過密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兒常見的現象,就好像寶寶吃多了,有時順著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時一打嗝就吐奶,這些一般都屬生理性的反映。這與新生兒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及其解剖特點有關。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著的,并且賁門的肌肉與幽門一樣發達。而新生兒的胃容積小,胃呈水平位,幽門肌肉發達,關閉緊,賁門(上口)肌肉不發達,關閉松,這樣,當新生兒吃得過飽或吞咽的空氣較多時就容易發生溢乳,它對新生兒的成長無影響。處理時,只要每次喂完奶后,豎抱起新生兒輕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氣排出來,且睡覺時應盡量采取頭稍高右側臥位,便會克服溢乳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側臥位,可預防奶汁誤吸入呼吸道并由此引起的窒息。為了防止寶寶頭臉睡歪,應采取這次奶后右側臥位,下次奶后左側臥位,這樣要比仰臥位好,且可避免誤吸奶汁到呼吸道的危險發生。若發生嗆奶,應立即采取頭俯側身位,并輕拍背,將吸入的奶汁拍出。
溢奶后一定要及時清理干凈口、鼻中溢出的奶,以防吸入氣管。如果發現新生兒吐出的東西中有血跡,或者因漾奶造成新生兒被卡住或咳嗽,則應該及時和醫生取得聯系。如連續吐幾次,每次喂奶時均吐,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大便情況如何,精神有無改變等等。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漾奶一般是在吃奶后會在嘴角流出一些奶或一兩口奶,而且孩子的精神狀態及生長發育都很正常。
吐奶有普通性吐奶,一般原因為飲食過量,消化功能發育不成熟,精神狀態和生長發育也都正常;另是疾病引起的吐奶,如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腸道的一些感染、腸梗阻、腸套疊、神經系統的一些病變(腦膜炎)、消化道一些畸形(如先天性幽門肥厚、環型胰腺)等。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