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這種病也有與皰疹性口炎相類似的癥狀,好發于5歲以下幼兒,具有流行性。患病后口腔損害遍布于唇,頰、舌、腭等處,為很多小水皰,極易破裂,破后形成多個小潰瘍,除口腔部位外,在手掌、足底、臀部皮膚上亦可出現分散的小水皰,所以稱之為手足口病。
口瘡——比較常見,但是病因不一。有的是因為口腔黏膜有不明顯的傷口造成的,有的是因為壓力過大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食物中缺少維生素B。初期口腔黏膜會有灼燒感,接著會發紅,并形成許多小潰瘍,相當疼痛。常見部位在舌側黏膜、口腔底部和舌頭部位。
外傷——凡是燙傷、刺傷、誤食有腐蝕性的東西等,都會引起口腔黏膜受傷,繼而引發潰瘍。
藥物過敏——特殊體質的寶寶可能會因為藥物或感染等不明原因,而引起所謂的“多形性紅斑疾病”,這時寶寶身上會出現靶形紅斑,眼睛、嘴唇、口腔,生殖泌尿道均有發炎、潰爛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的口腔潰瘍有時也可能與其精神因素有關。比如寶寶因為某些事而過度興奮或憂慮,都會促使口瘡性潰瘍的發生。還有,使用些含有香料的牙膏或者涂抹一些含刺激性的藥物,也會引起寶寶口腔潰瘍。
口腔黏膜上的淺表性潰瘍,顆粒可從麥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微凹如同菜盤底、周圍充血呈紅暈狀,可有自發性疼痛或因食物刺激后產生疼痛,一般7~10天內可自行痊愈。
口腔潰瘍初起時,黏膜充血、水腫,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潰瘍。潰瘍常發生于舌、頰內黏膜,唇內黏膜及上腭,有時也可蔓延至口角及咽喉。潰瘍邊緣很清楚,潰瘍面上多覆蓋一層黃色膿苔,醫學上稱為假膜,這層假膜不易剝離,如強行剝離后可形成糜爛面,有時潰瘍成片,可引起下頜淋巴結腫大。
一、西醫治療
1. 大量維生素B2、維生素C,增加營養。
2. 注射青霉素控制感染,嚴重者輸血少量。
3. 外治法:局部可用3%雙氧水或2%硼酸水洗凈后,涂冰硼甘油或碘甘油。
二、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由于小兒脾胃、心經有熱,或陰虛火旺引起。本病多為脾胃有實熱或虛熱,所以在治療上,以清瀉心脾積熱、滋陰降人為主,多加入山桅子,木通、竹葉、連翹,或六味地黃丸(湯)為主。
主證:唇或口腔粘膜發生小水泡,微痛灼熱,大多為針尖大小,透明,四周有紅暈,散在性或成簇匯集。小疤破潰以后,相互融合,出現黃色或白色潰爛點,周圍鮮紅,伴有發熱口臭,便秘,尿黃赤短,舌邊紅,苔黃或黃膩脈浮數。
治法:瀉心清脾,清熱解毒。
方藥:涼膈散合導赤散。
黃芩8克,連翹10克,桅子8克,大黃5克,芒硝8克,竹葉8克,薄荷5克(后下),甘草3克,生地8克,木通6克。
方解:黃芩、連翹、桅子清熱解毒;大黃、芒硝通腑瀉火;竹葉、木通、甘草清心除煩,利小便;薄荷升散郁火;生地清熱涼血。
:(1)多給孩子喝溫開水或溫牛奶,也可用蘆根煎湯,給孩子喝,每天少量多次。
(2)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飲料。
(3)做好口腔清潔衛生,避免用不衛生的毛巾去擦口腔。
(4)到醫院請醫生給予一定的藥物治療,如在潰瘍處涂一點錫類散、冰硼散等中藥;霉菌感染的可涂制霉菌素甘油;適當補充一些B族維生素。
1、 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后即刻漱口的良好習慣,可用鹽開水、勝利鹽水,也可用藥物漱口液,減少口腔細菌,防止因食物殘渣加重繼發感染。
2、 減少對口腔黏膜的刺激和摩擦,少吃刺激性調味品,少吃油炸和其他太粗糙太堅硬的食物。
3、 注意營養搭配,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B的食品,不偏食,多吃蔬菜。
4、 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
1、雞蛋
雞蛋打入碗內拌成糊狀,綠豆適量放陶罐內冷水浸泡十多分鐘,放火上煮沸約2分鐘(不宜久煮),這時綠豆未熟,取綠豆水沖雞蛋花飲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療口腔潰瘍效果好。
2、全脂奶粉
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至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癥狀即可消失。
3、西瓜
西瓜半個,挖出西瓜瓤,擠取汁液,瓜汁含于口中,約2~3分鐘后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復數次。
4、維生素C
將維生素C藥片1-2片壓碎,撒于潰瘍面上,閉口片刻,每日2次。
5、濃茶
取綠茶濃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潰瘍愈合。
6、西紅柿
取西紅柿汁含口中,每次含數分鐘,一日多次。
7、柿霜
從柿餅上取柿霜,用開水沖服或加入粥中服用。
8、芭蕉葉
采鮮芭蕉葉適量,將其用火烤熱貼敷于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