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10中表現,只要您的孩子符合三種,就可視為缺鋅。
1.食欲減退:挑食、厭食、拒食,普遍食量減少,孩子沒有饑餓感,不主動進食;
2.亂吃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頭發、紙屑、生米、墻灰、泥土、沙石等;
3.生長發育緩慢,身高比同齡組的低3—6厘米,體重輕2—3公斤;
4.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發燒,反復呼吸道感染如: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出虛汗、睡覺盜汗等;
5.指甲出現白斑,手指長倒刺出現地圖舌(舌頭表面有不規則的紅白相間圖形);
6.多動、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
7.視力問題:視力下降,容易導致夜視困難、近視、遠視、散光等;
8.皮膚損害:出現外傷時,傷口不容易愈合;易患皮炎、頑固性濕疹;
9.青春期性發育遲緩,如:男性生殖器睪丸與陰莖過小,睪丸酮含量低,性功能低下;女性乳房發育及月經來潮晚;男女陰毛皆出現晚等;
10.口腔潰瘍反復發作。
1.藥物補鋅需慎重
使用藥物進行補鋅,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服用補鋅劑,切記遵醫囑。一般情況,補鋅類藥品不可連續服用2~4個月,即使遵醫囑服藥,也應及時復查,合理安排服藥、停藥時間。
2.警惕過量補鋅
鋅屬于人體中的微量元素,補鋅一定要適度。凡事過猶不及,攝入過量鋅元素,百害而無一例,嚴重者甚至引起鋅中毒。出現惡心、腹瀉、嘔吐等不適癥狀,甚至引發貧血、心腦血管疾病等。另外,過量補鋅會干擾其他營養的正常吸收,反而適得其反。詳細說來,寶寶不缺鋅卻持續補鋅,容易引起代謝紊亂,而體內有過量鋅元素難以排出體外,可能抑制人體對鐵、銅、鈣等其余營養素的吸收,引發其他疾病。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將鋅元素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適度調整。
3.鈣鋅不能同補
鈣鋅不能同補的原因在于:鈣元素會與鋅爭奪運輸載體。若一定要同時補充,兩者之間也應當有一定的時間差,最少為30分鐘,這樣才不會因為載體不足而造成吸收不合理。
作為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缺鋅對寶寶的危害不容小覷。
1.食欲不振問題
鋅元素是唾液蛋白質的重要成分,寶寶體內缺鋅將會影響寶寶味覺,導致寶寶食欲不振,甚至出現偏食、挑食現象。
2.皮膚粗糙致病
人的皮膚成分中,鋅含量約為總含量五分之一。這些鋅元素使皮膚能夠對抗紫外線輻射,起到光保護作用。基于這個原因,如果寶寶缺乏鋅,皮膚可能變得粗糙,甚至引起各種皮膚問題。
3.口腔潰瘍頻發
鋅能夠合成膠原蛋白及上皮組織,缺鋅將影響傷口愈合,造成傷口久治不愈。例如:一旦發現口腔潰瘍頻繁發作的癥狀,需考慮鋅元素缺乏的風險。
4.骨骼發育緩慢
鋅元素同樣在骨骼發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鋅能影響細胞分化速度,對人體骨骼發育及鈣化產生一定作用,缺少鋅元素會影響生長發育的速度。
5.免疫能力下降
鋅元素也是參與人體正常的免疫機能的元素之一。缺鋅會引起免疫能力下降,寶寶很容易患上感冒、傷風以及支氣管系統疾病。
6.影響智力發展
鋅元素有效地促進大腦的學習記憶功能區的發展。缺乏鋅元素,可能造成寶寶記憶力下降,影響寶寶大腦發育。
食物中牡蠣、鯡魚含鋅量最高,每公斤食物中含鋅超過100毫克,其次是肉、肝、蛋類、蟹、花生、核桃、茶葉、杏仁、可可,含量20-50毫克;麥類、魚類、胡蘿卜、土豆含6-20毫克。
此外,動物性食物的含鋅量高于植物性食物,且動物蛋白質分解后所產生的氨基酸能促進鋅的吸收,鋅的吸收率一殷在50%左右,而植物性食物所含的植酸和纖維素可與鋅結合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從而妨礙人體對鋅的吸牧,吸收率僅20%左右。
鋅的吸收較大程度依賴于鐵、鈣、磷的存在。為了防止鋅的缺乏,應鼓勵孩子多吃瘦肉、豬肝、魚類和蛋黃等動物性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和挑食。大米、玉米、白面、蔬菜和果類中含量少,低于5毫克,在食用這些食物中要注意補鋅。
盡管缺鋅能導致嬰幼兒厭食、生長緩慢,作為一種微量元素,鋅對寶寶的生長發育的確很重要,故有“生命的火花”之稱,但寶寶生長發育每天的需求量并不大。對于不缺鋅的寶寶來說,額外補充有可能會造成體內鋅過量,從而引發代謝紊亂,導致寶寶出現嘔吐、頭痛、腹瀉、抽搐等癥狀,并可能損傷大腦神經元,導致記憶力下降。過量的鋅很難被排出體外,體內鋅含量過高,還會抑制機體對鐵和銅、鈣等元素、維生素C的吸收,并引起缺鐵性貧血;影響鈣吸收的結果是使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差。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