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是營養不良和葉酸缺乏所致,而極少部分由維生素B12缺乏引起。葉酸和維生素B12都是合成DNA過程中重要輔酶。葉酸本身無活性,有輔酶作用的是四氫葉酸。四氫葉酸是由二氫葉酸經葉酸還原酶的作用而生成,其性質很不穩定,易被氧化。因此凡能阻止四氫葉酸生成,使葉酸代謝發生障礙均可發生此病。當其缺乏時,DNA合成障礙,全身多種組織均可受累,但以造血組織最為嚴重,引起幼紅細胞增殖成熟障礙,骨髓內出現形態上和功能上均異常的巨幼紅細胞。這些異常的巨幼紅細胞壽命較正常短,往往被過早破壞,也是造成貧血的因素。
常見癥狀:頭暈、面色蒼白、心累、心悸
1.多發生于妊娠晚期,約50%發生于孕31周后,其余發生于產褥期。常見于30歲左右,經產婦多于初產婦,多胎多于單胎。25%病人在下次妊娠時易再發。
2.起病急,貧血多為中度或重度。多表現為頭昏、疲乏無力、全身水腫、心悸、氣短、皮膚黏膜蒼白、腹瀉、舌炎、乳頭萎縮等。低熱、脾腫大、表情淡漠也常見。
3.消化道癥狀明顯,部分患者有惡心、食欲不振、嘔吐及腹瀉,可伴有舌唇疼痛,急性發作時舌尖及舌邊緣疼痛明顯,舌面呈鮮紅色,所謂“牛肉樣舌”。可出現血性小泡或淺小潰瘍,進一步舌乳頭萎縮成“光舌”。
4.因維生素B12缺乏可致周圍神經炎,表現為乏力、手足麻木、感覺障礙、行走困難等周圍神經炎及亞急性或慢性脊髓后束側束聯合病變等神經系統癥狀。
5.對妊娠的影響:如及時處理,預后較好。如不及時處理,重癥者可引起流產、早產、胎盤早剝、胎兒生長受限、死胎等并發癥,常伴有嘔吐、水腫、高血壓、蛋白尿。在產褥期發生貧血的,多在產后第1周,因在原有缺乏葉酸的基礎上,哺乳加重葉酸的缺乏,如不及時補充則常誘發貧血癥狀。
臨床上主要應與鐵幼粒細胞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進行鑒別。
1.貧血嚴重時可合并重度妊娠水腫、活動后心跳氣短,甚至可發生貧血性心臟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2.并發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早產、胎兒生長受限及死胎。重度缺鐵性貧血的孕婦可對胎兒的鐵供應造成潛在的影響,并且因早產及妊娠并發癥發生率高,圍生兒死亡率較高。
檢查項目:血常規、胎監、彩超、血壓、心電圖
1.外周血象為大細胞正常血紅蛋白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94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32pg,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網織紅細胞正常,即可做出診斷。
2.骨髓血片呈巨幼紅細胞增多,紅細胞體積較大,核染色質疏松。
3.血清葉酸值<6.8mmol/L(3ng/ml)、紅細胞葉酸值<227mmol/L(100μg/ml)提示葉酸缺乏。
4.若葉酸值正常,測孕婦血清維生素B12值,若<90pg/ml,提示維生素B12缺乏。
避免妊娠合并缺鐵性貧血,可在妊娠期進行預防,預防一般從懷孕12~16周開始到哺乳期應補充鐵劑,劑量、途徑與貧血程度相關。維生素C、稀鹽酸有利于鐵的吸收,應同時補充。如補鐵后改善不明顯可加入氨基酸,可通過食物中增加蛋白質及新鮮蔬菜的方法進行補充。注意飲食多樣化,有助于各類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
有些影響鐵吸收和加劇鐵消耗的因素應及時糾正,如胃腸系統疾病及慢性感染、血液丟失等。
另外有一些生活的細節應當注意,如鐵鍋炒菜有利于鐵吸收;服鐵劑時禁忌飲濃茶;抗酸藥物影響鐵劑效果,應避免服用。
妊娠期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原則是補充鐵劑和去除導致缺鐵加重的因素。
1.一般治療
加強營養,鼓勵孕婦進高蛋白及含鐵豐富的食物。如:黑木耳、海帶、紫菜、豬(牛)肝、豆類、蛋類食品等。此類食品不但含鐵豐富,而且容易吸收。教育孕、產婦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偏食、挑食。孕期適當休息,積極預防早產。如有特殊的疾病(如寄生蟲病等)應同時針對病因適當治療。如果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可給予藥物對癥治療。
2.藥物治療
補充鐵劑具有滿意的療效,還有鑒別診斷的作用。
(1)口服給藥:
一般均主張以口服給藥為主,其安全有效、簡單易行、價格低廉。
①硫酸亞鐵:0.3g,3 次/d,如果同時服用1%稀鹽酸10ml 和維生素C 100mg更有助于鐵的吸收。制酸劑、雞蛋、奶制品、面包和其他谷類食物等,如與鐵劑同服可影響鐵的吸收,因此在飯前1h 和飯后2h 內不宜口服硫酸亞鐵。如果服后惡心、胃腸反應較重,也可飯后服用。但對鐵的吸收率有一定影響。
②富馬酸亞鐵:0.2~0.4g,3 次/d,含鐵量較高。對胃腸道刺激性小,但有時也有上腹不適、腹瀉或便秘等。
③枸櫞酸鐵胺:10%枸櫞酸鐵10~20ml,3 次/d,適用于吞服藥片有困難者,但其為3 價鐵不易吸收,治療效果較差一些,不宜用于重癥貧血的患者。上述口服鐵劑補充后5~7 天,血網織紅細胞開始上升,7~12 天達高峰,可達10%~15%,隨之Hb 和血細胞比容逐漸升高,示服鐵劑有效。待Hb 明顯上升以后,則可逐漸減少用量,為滿足妊娠的需要,并充分補充體內鐵的貯存,應維持治療到產后3個月。如果規則用藥后3 周,血象仍無明顯改善,則應考慮是否為缺鐵性貧血。
(2)注射用藥:
注射用鐵劑多用在妊娠后期重度缺鐵性貧血或病人因嚴重胃腸道反應而不能接受口服給藥者。使用后吸收快。其缺點是注射局部疼痛。約有5%病人可有全身負反應或毒性反應,如頭痛、頭暈等,偶可發生致命的過敏性反應。常用的制劑有:
①右旋糖酐鐵:每毫升含鐵50mg,首次肌內注射50mg,如無反應可增加到100mg,每天或隔天1 次肌注,15~20 天為1 個療程,一般每注射300mg 可提高Hb 10g/L。
②山梨醇鐵:每毫升含鐵50mg,每次50~100mg 深部肌內注射,局部反應較少,但全身反應較重。
3.輸血療法
大多數缺鐵性貧血的孕婦經補充鐵劑以后臨床癥狀及血象很快改善,不需要輸血,對重度貧血的孕婦,妊娠足月面臨分娩處理,須盡快提高Hb。需要輸血時,宜采取小量、多次、慢速輸新鮮血或者壓積紅細胞150ml(從1500ml 血中提取),以避免血容量增加過多而加重心臟負擔。據報道:重度貧血的孕婦常伴有心功能不全,輸血可誘發或加重心衰、肺水腫,以壓積紅細胞代替新鮮血輸入,可使輸血的危險大大減少而癥狀很快改善。國內報道,應用基因重組紅細胞生成素(寧紅欣)同時補充鐵劑,可使孕期和產后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明顯上升,癥狀迅速改善,從而避免或減少一些中重度貧血患者對輸血的需求。
4.產時及產后的處理
臨產后:鼓勵產婦進食,保證足夠入量,避免產程過長或急產,加強胎心監護,低流量持續吸氧。中度或重度貧血者,應配新鮮血備用,并開放靜脈。宮口開全后,可助產縮短第2 產程,但應盡量避免意外的產傷。產后積極預防產后出血,胎兒肩娩出后立即靜脈注射縮宮素10~20U,如無禁忌證時,胎盤娩出后可肌內或靜脈注射麥角新堿0.2mg,同時用縮宮素20U 加入5%葡萄糖中靜滴,持續至少2h。胎兒娩出后,仔細檢查并認真縫合會陰陰道傷口,嚴格無菌操作技術。產后使用抗生素預防產道感染。如有適應證需行剖宮產時,術中應盡量減少出血,注意掌握好輸液或輸血的總量和速度。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