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癥狀:發熱寒戰、頭痛、腰痛、關節疼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出血 潛伏期2~15日,平均為6日左右。
1.登革熱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于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癥狀。可有感覺過敏、惡心、嘔吐、腹痛、食欲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癥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于發病后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于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后1日或在熱退后,于腳、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于發病后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5)其他可有肝腫大。病后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周。重型登革熱于病程第3~5日,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熱
(1)休克一般發生于病程第2~5日,持續12~24小時,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皮膚出現花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4~10小時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皮膚出現血大批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1.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日至發病后3日內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在熱退后第3日還可從血液中分離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鳥類和狗等動物體內可檢測到登革病毒抗體,可能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從而有可能成為本病的傳染源。
2.傳播媒介
蚊蟲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中伊蚊是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種,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區各年齡組均易感但以青壯年發病者居多。
1、急性血管內溶血:最為常見,發生率約為1%,多發生于紅細胞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phosphatas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排醬油樣小便,貧血,氣促,心率加快,尿標本檢查無或僅有少量紅細胞而潛血試驗呈強陽性,值得注意的是當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時,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圍,而于1個月后才出現含量缺陷,這是因為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時,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紅細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對較多的年幼紅細胞,當其發育成熟,衰老時才逐漸出現G6PD缺陷所致。
2、精神異常:個別患者可并發感染性精神異常,尤其多見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嚴重病例可發生心肌炎,主要表現為心跳,氣促,心率增快,可出現心律失常。
4、肝功能損害:輕度肝功能損害常見,主要表現為肝輕度腫大,邊緣銳利,質軟,肝功能檢查出現ALT,AST 和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等升高,嚴重病例可發生總膽紅素(TBIL)升高,甚至出現肝腎綜合征。
5、尿毒癥:多見于登革出血熱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內溶血可促進尿毒癥的發生。
6、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可見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熱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窘迫,煩躁,發紺,雙肺可聞干,濕性啰音,動脈血氣分析,動脈血氧分壓(Pa02)<8.0kPa(60mmHg),早期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02)常<4.7kPa(35mmHg),晚期PaCO2則可>6.0kPa(45mmHg)。
(1)流行病學資料:登革熱在東南亞呈地方性流行,我國亦時有病例發生,甚至流行。出現大量高熱病者時,隨時要警惕本病發生與流行的可能性。伊蚊容易孳生的地區與季節,更要注意。
(2)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大多顯著減少,從病程第2d開始降低,第4~5d降至最低點(可低達可可低達2×10[9]/L)。至退熱后l周才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也減少,淋巴細胞增多,可見異型淋巴細胞。可見血小板減少,束臂試驗也可陽性。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小便發現紅細胞:發生腦膜炎癥的病例腦脊液壓力升高,白細胞和蛋白質正常或輕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血清轉氨酶可有上升,一般為輕度。
2.血清學檢查:可用血凝抑制、中和、補體結合及放射免疫法檢測患者血清抗體。用兩種以上方法結果均陽性,且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可以確診。
3.病毒分離:發病早期作血清病毒分離可獲陽性結果。
4.其他:出、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3)倘出現下述情況可診斷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綜合征:
①中毒癥狀較重;
②出血明顯,血小板;
③血液濃縮。紅細胞比積增加20%或更多;
④有低血壓或體克表現。
(4)分級:WHO對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綜合征按嚴重程度分為以下四級:
I級:有典型登革熱表現,束臂試驗陽性。
Ⅱ級:除有I級表現外,通常有皮膚和其他臟器自發性出血。
Ⅲ級:有循環衰竭的表現,如脈細數、脈壓<20mmHg(2.7kPa)或低血壓,四肢皮膚濕冷。
Ⅳ級:重度休克,血壓、脈搏測不出。
鑒別診斷:登革熱的臨床表現見多樣性,應在其不同病期與下列疾病細致鑒別:流感、感冒、鉤體病、腎綜合征出血熱、麻疹、蕁麻疹、猩紅熱、流腦、斑疹傷寒、恙蟲病、瘧疾等。腦部損害表現的病人應與其它病毒性腦炎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鑒別。
目前對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病原治療,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
1.降低體溫
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熱藥物。對高熱不退及毒血癥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松。
2.補液
對出汗多、腹瀉者,先作口服補液,注意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必要時應采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癥、腦疝的可能性。
3.降低顱內壓
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癥的病例應及時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靜脈滴注。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患者,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1.應盡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2.切斷傳播途徑。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4.疫苗仍處于研制、試驗階段。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