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疲勞
(1)原因分析:
寶寶天生愛玩,部分患兒病前有過疲勞史,免疫力相對下降。
(2)防治方法:
充足的睡眠對于疾病的預防是比較重要的,同時應該避免一些光污染,面癱預防和治療期間都應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充足,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和過度勞累,以利于疾病的康復。
2、病毒
(1)原因分析:
細菌性病毒也可引起面癱,少部分患者發病前后有病毒感染跡象,普遍患有感冒、耳炎等癥狀。
(2)防治方法:
適宜運動,增強體質,避免病毒感染。多進行面肌功能鍛煉,如抬眉、雙目緊閉、鼓腮、努嘴等。每天用熱水泡腳并加以按摩,每天睡前熱敷面部。
3、中風
(1)原因分析:
多數面癱患兒發病前患側頭部受到過冷風、冷水等刺激,如吹電扇、遇冷水等。當人體的抵抗力正處在最低點時,遇冷后面神經血管發生了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而引發面癱。這是比較典型的小兒面癱的原因。
(2)防治方法:
在平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更不能忽視一些防寒措施,乘車時不要使耳后長時間受冷風吹襲或迎風大笑。
4、壓迫因素
(1)原因分析:
由于寶寶本身表達不確切,有些部位得了腫瘤或血腫會壓迫到面神經,導致面癱發生。
(2)防治方法:
詳情病情建議就醫進行專業的檢查,對癥治療。
5、情緒不穩定
(1)原因分析:
長時間的情緒不穩定容易引起面癱。一個人的情緒如果長時間得不到釋放,壓力過大,又不知道如何排泄壓力,那么就有可能導致面癱,所謂的情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抑郁成疾,這是有醫學依據的。
(2)防治方法:
養成一個樂觀的心態,對生活要放寬心態,不要積壓自己的情緒,懂得合理的發泄,這樣才不會容易患上面癱。
1、保守治療
(1)適應癥:
對于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2)建議:
如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營養神經、糖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等藥物。另外就是保護暴露的角膜及預防結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藥水、眼藥膏等。
2、物理治療
(1)適應癥:
大多數面癱患者都能適用。
(2)建議:
常用的有超短波、低中頻電療、激光、藥物導入等。還能通過按摩,患者自己對鏡子用手按摩面癱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鐘,適當針灸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
3、手術治療
(1)適應癥:
在保守治療3個月后面神經麻痹仍未恢復,測定面神經傳導速度及面肌肌電圖檢查均無反應即電位活動者。
(2)建議:
可采用外科手術治療。
4、針灸治療
(1)體針法
操作前準備:每次選常用穴4-5穴,備用穴1穴。
操作方法:面部穴可用透刺法。可根據透刺二穴間距離選針,經常用作透穴的穴位為地倉透四白、太陽透絲竹空等。對于治療面癱需要迅速進針,緩慢送針,不可提插捻轉,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如透穴,以針尖到達上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翳風穴斜向上刺,以面部出現針感為宜,睛明穴用5分長毫針淺刺0.1~0.2寸。
(2)電針法
操作前準備:每次選2-3個常用穴,備用六一般選1~2個。針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椎拿數次。
操作方法:額紋消失或變淺宜針陽白向下透刺至眉毛中部,迎香向上刺全眶下;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這對于治療面癱是非常有幫助的。
(3)針罐法
操作前準備:治療面癱常用穴每次用1組,交替輪用。備用穴為透針所到的止穴,根據主穴的需要而定。
操作方法:第一組阿是穴,以28~30號毫針,分別自皮下透向睛明、地倉、頰車,施捻轉手法,運針1~2分鐘后,出針。然后在阿是穴拔罐10分鐘左右。
5、按摩治療
(1)輪刮眼瞼
位置:眼瞼俗稱眼皮,位于眼球前方,構成保護眼球的屏障。
操作方法:以兩手食指及中指的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眼內眥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瞼各50次,然后輕揉眼皮20-30轉。
(2)指擦鼻翼
位置:鼻翼是鼻尖兩側的部分。
操作方法:以兩手食指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鼻根兩側向下擦至鼻翼兩旁迎相穴50次,在該穴處輕按揉1-2分鐘(迎香穴在鼻翼旁開0.5公分)。指端按壓由輕漸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癥。
(3)點捻四白穴
位置: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
操作方法:以食指為術端捻四白穴,邊捻邊漸施壓力。持續1-2分鐘。
(4)掌揉頰車、地倉穴
位置:頰車穴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處,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處。地倉穴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操作方法:以同側手之大魚肌緊貼病側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移至地倉穴(口角旁開0. 5公分),往返50次。
1、偏方一
(1)材料:
鮮楊樹皮60-100克。
(2)做法:
將樹皮加水1000毫升,煎沸后乘熱熏患側面頰部,器皿下煮小爐,文火緩緩加溫,使熱氣持續而均勻,每次40-60分鐘。適用于面癱。
2、偏方二
(1)材料:
鱔魚一條,當歸、黨參適量。
(2)做法:
鱔魚去頭、骨、內臟后.洗凈切絲。當歸、黨參少量,用紗布包扎,加水煎煮一小時左右撈出,加鱔魚絲、鹽、蔥、姜調味后煮熟。分頓佐餐食用,喝湯吃魚。適用于顏面神經麻痹。
3、偏方三
(1)材料:
白芍10克,玄參9克,天冬10克,龍骨,牡蠣各9克,皂枝30克,代赭石20克,牛膝15克。
(2)做法:
以上材料水煮,每日1劑。本方對面神經麻痹有效。
4、偏方四
(1)材料:
鮮枸杞、樹根少量。
(2)做法:
鮮枸杞、樹根加一定量的水,煮沸后倒入大口壇中,用幾層籠布將口扎好,扒開雞蛋大小的口,熏蒸患部四小時左右。每晚一次。為保溫起見,可用棉被將藥壇圍起來。
5、偏方五
(1)材料:
大豆200克,獨活50克,白附子10克,米酒1000毫升。
(2)做法:
先將大豆炒熟,與后兩味共搗碎,加入酒內煎數沸,去渣備用。每日早晚飲酒個1次,每次10毫升。本方祛風通絡,適用于面神經癱瘓。
6、偏方六
(1)材料:
小紅參,女金蘆,澤蘭各150克,白酒2500毫升。
(2)做法:
先浸泡半日后使用。每次20-40毫升,日服1次。本方祛風除濕,補血活血,主治顏面神經麻痹。
7、偏方七
(1)材料:
秦艽10克,羌活,防風,白芷各9克,地黃10克,當歸9克,川芎10克,白附子,全蝎9克。
(2)做法:
以上材料水煎服,日1劑,但同時宜用西藥消炎,配合針灸。
8、偏方八
(1)材料:
黃鱔,麝香少量。
(2)做法:
取黃鱔,以粗大者為好,刺破其頭部將血滴入碗中數滴,加入麝香少量,攪拌均勻,涂抹患部,每隔十幾分鐘涂一次。在面部神經麻痹初發時涂抹,幾小時后即可好轉,如患病時間較長,需連續用藥幾天。
9、偏方九
(1)材料:
牙皂15克,食醋100毫升。
(2)做法:
牙皂揉擦,將牙皂搗碎,放入食醋內浸8小時后即可應用。用時取棉球蘸藥液涂擦健側口角的后方部位(即地倉穴與牽正穴之間)。每次用藥液邊涂邊揉擦約10~15分鐘。每日可揉擦數次。
10、偏方十
(1)材料:
鵝不食草10份,冰片1份。
(2)做法:
鵝不食草干品研末過篩,加冰片(另研細)調均勻。用藥粉適量的,包于紗布內,塞患側鼻里。12至24h去掉。左右交替塞,直至病愈。
1、熱敷護理
(1)原因:
注意適當休息,避風寒,外出需戴口罩,注意面部保暖。
(2)做法:
用毛巾浸熱水后濕敷患側顏面,每d5~6次,每次10min,也可用熱水袋熱敷面部,每次20~30min注意防止燙傷。還可用紅外線照射,燈距30cm每次照射15min,每d1~2次照射后用手輕揉面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效果更佳。
2、心理護理
(1)原因:
情志舒暢氣血調達流暢,有利于疾病恢復。
(2)做法:
分散患病寶寶的注意力,使患病寶寶密切配合各種治療,解除緊張情緒,對于稍大的患病寶寶常因突然面容的改變,而感到恐懼、擔心,使患病寶寶驅心病,除憂慮,樹立康復的信心。
3、飲食護理
(1)原因:
因本病使味覺與咀嚼功能減退,影響患病寶寶食欲。
(2)做法:
護理中盡量選用適合患者口味,并富有營養、可口清淡、易消化半流質或軟質飲食,忌辛辣生冷刺激之品,以補氣血不足而利康復。
4、黃鱔血涂敷護理
(1)原因:
《本草綱目》中記載:鱔魚血,氣味甘,性微溫,無毒,其功效補中腑,益氣血,驅風邪,主治口眼歪斜。”
(2)做法:
睡前將活鱔魚斬尾取血,用毛筆飽蘸血涂患側面部,使涂上的鱔魚血不斷增厚干燥,留至次晨洗凈血跡。
1、性格自卑,性情自閉
(1)后遺癥表現:
患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性格會變得自卑,不愿與任何人交往,我行我素、自作主張,遺憾終生。
(2)治療方法:
平常也要增強小朋友的自信心,多去戶外運動運動。和別的小朋友接觸接觸。久而久之,這樣也有利于小朋友的身心發展。不能老是讓他呆在家里,會被悶壞的。
2、精神萎靡,情緒低落
(1)后遺癥表現:
面癱、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患者會產生精神萎靡、情緒低落,甚至對任何事情毫無興趣,對人生失去信心。
(2)治療方法:
還可以進行按摩,按摩能讓臉部血液循環更快,改善面癱病情。這個也是寶寶比較喜歡的,家長應多于寶寶多一點身體接觸。
3、多癥并發,擾你健康
(1)后遺癥表現:
可能會出現相關病變,肝、腎、臟腑功能系統都會受影響,久而久之,精神病等病癥的發生,危害人身健康。
(2)治療方法:
可以用熱水敷臉,但敷臉時,要注意不要燙傷小朋友,最好用那種有棉帶保護的熱水袋。
4、職場失力,愛情破裂
(1)后遺癥表現:
正值青春年少,健康的面容是我們的榮耀!找工作會處處受挫;還沒來得及表現自己的才華便被其拒之門外。
(2)治療方法:
讓小朋友有一個適當的休息。在大風,下雨的天氣狀態下,最好不要出門。迫不得已非要出門的情況下,一定要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面部的保暖。在寒冷的環境下呆久了,要用熱毛巾敷臉。
5、婚后失寵,愛意成往事
(1)后遺癥表現:
由于婚后的精神壓力、生活壓力、你鐘意的他(她)也許將對你越來越冷漠,導致婚姻破裂、家庭支離破碎。
(2)治療方法:
平時的飲食方面也要特別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
電話全程免費,可以放心接聽!
預約咨詢
微信掃一掃
400-080-8850